国庆前,听说安徽一大企业要去内蒙古投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彪立即主动与对方联系。8月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之后,王文彪又在谋划做大老项目、建设新项目。
金融危机给王文彪带来的困难是暂时的,他在“危”中紧紧抓住“机”,把达拉特旗的循环工业园做实做大做强,利用公司自己治理了20余年的库布其沙漠发展旅游业和新能源产业。
“在很多企业家都捂着钱过冬的时候,我在增加贷款上项目。”鄂尔多斯集国董事局主席王林祥在远离鄂尔多斯的棋盘井一个下午连续进行了两个项目的谈判,中间穿插着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从市领导到各旗区的领导,从大企业到小企业,鄂尔多斯上上下下都在雄心百倍地谋划各自的发展。全市的掌舵人———市委书记杜梓希望,鄂尔多斯经过三年GDP再翻一番,实现再造一个鄂尔多斯的梦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两大战略
金融危机汹涌而来的时候,杜梓正从鄂尔多斯市长的位置晋升到书记的岗位,在迅速出台了10条应对措施之后,他在干部会上提出了“金融危机之后怎么办”的问题。2001年到鄂尔多斯市担任副书记,2007年任市长,杜梓对这块土地情况熟悉,心中有数。
“要站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方位,谋划鄂尔多斯的发展,要抢占金融危机后的制高点。”杜梓说。在2008年底召开的市委二届六次全会和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杜梓代表市委及时鲜明地提出: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和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两大战略。
煤既是杜梓心中的宝贝,也是心头之病,煤创造的产值和对财政的贡献占全市的近五成,杜梓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要调色,即减黑增绿,于是就有了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战略。杜梓说,结构转型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提高资源产品水平,拉长煤化工产业链;第二,发展非煤产业,主打制造业,重点发展煤机制造、化工机械和风机、太阳能等新能源制造业;第三,发展文化旅游,特别是推进蒙古族文化的发展。
杜梓介绍,目前全市不准再建新煤矿,只续建八个煤矿扩大产能,而化工产量则由去年的400万吨,增加到今年的1000万吨。上半年,虽然二产的投资量仍占大头,但一产投资增速达到190%,三产投资增速达到144%,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69.4:28.6,调整为4:50.5:45.5,同时,三产对财政贡献率在上升,煤炭采掘业税收占财政总量的46.7,下降了五个百分点。
准噶尔旗年产煤一亿吨,占全市煤炭产量的一半,煤炭占财政收入64%,和电加起来占70%。新上任的女书记潘志峰说,不调结构绝对不行,单纯开煤矿不再上报,要开煤矿必须有转化项目,以前有甲醇即可,现在必须做到二甲醚。以前是煤转成电,现在煤灰变成氧化铝,比发电更有价值,原煤含有氧化铝是20%多,煤发电后的氧化铝含量是40%—50%。这位文静而瘦弱的书记说,要把所有附着物吃干榨尽。
高岭土附在煤层上面,是陶瓷主要原料,达拉特旗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但以前都白白扔掉了。广东佛山陶瓷面临资源短缺,达拉特旗抓住这个机遇,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在把这一废弃的宝贝利用起来,已建立了两个陶瓷企业。年轻的马建峰到达拉特旗任书记不久,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他和新班子的一个战略,另外两个战略是:能源产品延伸,发展煤化工,形成PVC规模化,今年产量要达到60万吨;发展旅游业,沿黄河建一个马术俱乐部,建一个湿地公园,带动农牧民致富。
抓住国有投资激活民间投资
在去年底今年初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候,王文彪的做法不是减少投资、收缩战线,而是增加投资,扩大规模。2007年,亿利达拉特循环工业园第一批项目分别引进神华集团、上海华谊集团、河北冀东水泥等国内行业巨头,联手投资150亿元。今后两三年,亿利资源集团将通过合资合作再增加投资150亿元,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并构筑了以PVC为主线的“八个一”能源化工产业链目标,即:1000万吨煤炭开采、100万KW煤矸石发电、100万吨环保电石、100万吨精制盐、100万吨PVC、100万吨离子膜烧碱、100万吨工业废渣制水泥和100万吨煤基多联产项目。
到处是隆隆的机器声,随处可见火热的工地场面,在鄂尔多斯难以看到危机的阴影。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5亿元,增长了53%,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55项,10亿元以上项目73项。
没有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就不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结构,这是全市上下的共识。今年上半年,他们抓住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信贷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协调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三年授信额度420亿元,目前已赢得贷款200多亿元。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一揽子政策机遇,向上争取各类资金四亿元。
鄂尔多斯的真正活力是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降低电价、缓缴土地使用税、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等措施,激活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上半年民间投资完成了39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5%。国内的神华、华能、大唐等国有大型企业纷纷加大对鄂尔多斯的投资,其中准噶尔旗近期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主要来自这些国内大企业。
大陆最富的城市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15年前,鄂尔多斯是全内蒙古最穷的地区之一,因为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近10来年迅速地富裕起来,如今人均GDP达到了1.4万美元,超过了上海的10529美元和北京的9075美元,在全国330个地级市中,位居第三,仅次于新疆克拉玛依和山东东营。鄂尔多斯市今年的目标是亚军,之后的目标是冠军。
杭锦旗是全市八个旗区中最穷、最落后的一个。新任旗委书记蒙古族的阿木颇为自信:“从另一个角度说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最好的画。”他认为,杭锦旗的发展任务非常重,所以他提出的目标是:创新、发展、惠民,建设新型杭锦。
未来的杭锦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发展的路径是“三个转移、五大园区、七大产业”。三个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农牧业向沿黄转移,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五大园区:煤化工园区,第一批两个项目已开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质能电力、煤焦化电厂,生产多晶硅和上海索朗公司合作年产30亿片太阳能电池;煤电园区,建大型火电厂;巴拉贡太阳能和风电基地,1000万千瓦发电基地,1万千瓦太阳能、风能基地;碱湖无机盐产业循环产业园。建设七大产业:1000万吨煤化工和精细化工;新能源产业;50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600万千瓦火电厂;无机盐产业;现代农牧业,100万亩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旅游业,特别是民族文化和沙漠文化,沙漠腹地建一个度假中心,建若干个基地;重点关注新能源,作为转变经济结构、未来发展的高度来做,下更多更大的力气。
准噶尔旗是全市最富的一个旗区,但新任旗委书记潘志峰感到“发展的压力很大”。准噶尔旗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煤化工基地。今年5月大唐发电投资90多亿,建设粉煤灰提取铝硅钛项目,年产50万吨,首期28万吨。引进东华能源年产120万吨甲醇。
杜梓的目标是今年全力实现“三个三”。三个位次前移:GDP总量突破2000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由2008年的第37位,进到前30名;人均GDP今年力争超过东营,名列第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8亿元,由去年的23位达到今年的前20位。三个重大突破: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三大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年产千万吨的化工基地;城乡统筹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化率达到68%;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三个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5万元和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我现在正在研究金融问题。”杜梓说:“鄂尔多斯下一步重点是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杜梓要把鄂尔多斯打造成金融洼地,成为晋陕蒙黑色金三角的区域金融中心。
从领导、企业家到普通百姓都有强烈的富强冲动
阿木、马建峰、潘志峰都是今年4月上任的旗委书记,说起各自的发展,个个都是心中有数、头头是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不服输、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而作为全市的掌舵人,杜梓有着沉着、理性、自信的特质和前瞻的眼光、战略的思考、驾驭全局的能力。
66岁的张双旺是鄂尔多斯众多企业家中的前辈和开路先锋,他创办的伊泰集团是一家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业,以铁路运输、煤制油为产业延伸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拥有总资产305亿元。他的目标是:“十一五”末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年产5000万吨,进入全国煤炭企业10强;到“十二五”末,将建成500万吨级煤制油产业基地;建成国内装机最大、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05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年总发电量超过59.86万千瓦时。
58岁的王林祥是鄂尔多斯集团的掌门人。这位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和善于决策的企业家敢作敢为,在很多企业怀疑、不敢上的时候,他主动出击。棋盘井是集团六大产业中分量最重的一块,他们在这里干了五年,平均每年投资20多个亿,今年他们计划投资43亿元。
51岁的王文彪是眼光长远、有雄才大略的企业家。亿利资源集团创造的沙漠生态新经济正在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新模式,他们构筑的这一战略,计划到2015年使沙漠绿化面积达到10000平方公里,生物固炭达到年产1000万吨,在此基础上构筑发展沙漠三大产业,即加快推进库布其沙漠生态旅游产业,加快构建沙漠生物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沙漠太阳能光伏产业。
……
他们永不满足,他们追求梦想,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煤炭第一市:新能源能否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地
很多人认为鄂尔多斯的出名源于那里盛产的优质羊绒,同时有一款羊绒衫的品牌取名叫“鄂尔多斯”。其实在经济界鄂尔多斯所代表的经济符号可不仅仅这些,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能源大市。记者最近在这个市采访了解到,除了传统能源以外,几乎所有的新能源在鄂尔多斯都能找到,而且正在生根发芽。那么,这个全国闻名的“煤炭第一市”发展新能源,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煤炭第一市新能源产业风生水起
鄂尔多斯市素有“中国煤海”之称,现已探明煤炭储量1600多亿吨,约占全国的1/6。2008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2.6亿吨,成为中国产煤最多的地级市。为避免重蹈许多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的覆辙,近两年,这个市开始把目光投向新能源:重点发展风能,稳步发展太阳能,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大力开发利用沼气,打造新能源产业的示范区,实现全市经济结构转型。2007年底,杭锦旗伊和乌素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第一台风机并网发电,拉开了鄂尔多斯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幕。目前,杭锦旗并网的风力发电机组已达上百台,成为全自治区18个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预计到2020年,杭锦旗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万千瓦。
鄂尔多斯的太阳能开发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早在2007年,伊泰集团即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特聘研究员陈应天及其团队合作,建设了我国首座沙漠示范光伏发电站。据了解,这座光漏斗自旋式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建有1344台新型数倍聚光跟踪光伏发电装置,发电能力为255万千瓦。与传统的平板太阳能电池光伏电站相比,该电站的发电效率提高了25%以上,发电成本降低了约50%,光伏电池寿命期内的发电量也提升至了耗电量的10倍以上。专家认为,这个示范项目的建成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今年3月,台湾艾德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规划投资60亿元的1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也已落户杭锦旗。
在鄂尔多斯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了总面积的近1/2,这里大量生长的沙柳、柠条、杨柴等沙生植物有一个共性就是三至四年不平茬就要枯死,而平茬后生长更加茁壮旺盛,这为生物质发电创造了条件。
今年6月1日,由源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杭锦旗兴建的生物质热电厂,已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以当地丰富的沙柳、柠条、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为燃料,一期建设1.2万千瓦供热机组、1.5万千瓦发电机组各两台,建成后可为100多万平方米房舍集中供热,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3万吨。
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是我国首家以平茬沙生灌木为原料,集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和热电联产能源化利用于一体的林木生物质发电示范企业。此热电厂装机2×12MW,年消耗灌木生物质18万吨,预计年发电量1.35亿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从2008年11月并网发电至今年5月底,该企业已发电6000万千瓦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7万多吨。目前,这个市有适宜种植灌木林地4580万亩,年提供平茬生物质能力在1700万吨以上,这说明鄂尔多斯市发展生物质能源有着巨大潜力。
“沙区新能源利用的核心是治沙,通过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实现沙漠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多赢局面。”乌审旗旗委书记张平说。
在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带动下,相关的高科技配套产业发展也已起步。今年3月,久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风电整机及配件项目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启动建设,这一项目总投资55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年产2MW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1000台。
此外,中国材料集团、山东三星集团等企业也计划在鄂尔多斯投资建设风机叶片、塔筒制造项目,满世集团3000吨多晶硅、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3000吨多晶硅等项目也在积极推进。目前,鄂尔多斯已将风电装备、多晶硅、单晶硅、光伏材料等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
新能源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哪里
没有什么优惠条件,却发展起来这么多新能源企业,鄂尔多斯到底是靠什么吸引这些企业的呢?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认为,国家产业政策在支持、在强有力地推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鄂尔多斯要把发展新能源的企业推到市场当中,接受市场的检验,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在市场中成长。
记者与正在积极致力于发展新能源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彪,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总经理李京陆等人交流得知,一方面这些年来鄂尔多斯企业通过煤炭、房地产等做了足够的积累,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也在考虑创办一个既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又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产业。
另一方面,新能源法公布以后,国家的确采取了一系列对新能源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其中包括对于电价,对很多新能源的投资,在税收方面有很多优惠。这种政策支持环境,使企业家感觉到,经过努力有可能使新能源产业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事实上,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也的确离不开政府补贴支持。目前国际上新能源大国比如德国、美国、西班牙都是在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做大做强的。新能源要发展,最大的动力可能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王文彪告诉记者。
新能源的市场前景有多远
鄂尔多斯市发展新能源市场前景有多远?杜梓表示,越是传统资源密集的地方越要发展新能源,而且应该优先发展,鄂尔多斯发展新能源是生逢其时。不过他亦强调企业家在发展中必须体现出社会责任、环保责任;应具有战略部署,根据资源禀赋搞好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对新能源的价格予以重视,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家大都出于生态恢复,努力打造生态屏障的目的而入住鄂尔多斯地区,这样在鄂尔多斯发展新能源通过公司化运作、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能够起到一种反弹琵琶的效果。
杜梓说:“我们这叫‘无为而治’,发展新能源,政府有责任,但政府不能全背上。”
伊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山说起公司从事的太阳能发电项目,脸上的表情较为复杂。在李文山看来自己的项目很有前景,但由于所处位置在市中心附近,土地成本、税收各方面压力较大,他幽默地说,新能源在中国还是个婴儿,需要重点照顾,尽管伊泰集团不差钱。从未来发展看,尽管有利可图,但绝对不是高利行业,因此,他希望鄂尔多斯市政府和企业家们在对待新能源的时候要认真准备,在技术上不要冒进。
我国由于当前土地紧缺,如果能在沙漠里从事新能源发展可能是最好的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郝诚之提醒,随着国家政策态度的明朗,市场对新能源预测几近“井喷”,因此,新能源发展应理性。他认为新能源能否替代传统煤电,短期内难有答案。在他看来,新能源有着减排的优势,从长远来看有可能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作为新能源中的风能、太阳能目前发展的情况而言,风能具有不稳定性,而太阳能又存在价格昂贵的情况,生物质发电尽管是一种新型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质都是好的。
“现在市场还是属于‘吵得热闹,吃得清淡’的状态。”鄂尔多斯市政府一位领导认为,大规模发展新能源肯定是个不变的方向,但是能不能形成一个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产业,恐怕还要等三五年之后才能见分晓。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产业化,中国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伴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必将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也是未来最大的历史性机遇和发展方向。
巨资投民生民生促经济
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许多重要经济指标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地有人自豪地称“鄂尔多斯难觅金融危机的影子。”作为内蒙古的经济强市和资源大市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不是以透支民生的方式换取增长,而是将巨资投向重点惠民工程,以保民生增加保增长的含金量,从而促进消费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强劲消费
“鄂尔多斯百姓的消费能力怎么样,你到东胜街的餐饮行业看看就知道了。”鄂尔多斯市委常委、东胜区委书记王学丰说“每天几乎所有的餐厅都满满当当,丝毫看不出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因为金融危机而一蹶不振。”
目前,外出就餐已成为鄂尔多斯人的日常习惯。因此,餐饮业是当地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统计,1-8月份,光东胜区餐饮业零售额就已达到10.7亿元。
居民消费的另一项庞大开支———房地产交易已明显回暖。今年前8个月,全市房屋销售面积1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销售金额66亿元,同比增长近20%。
“买房是居民一笔巨大开支。买房带动的后续消费如装修、家具、家电,又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力量。”王学丰告诉记者。
有人说,看世界车博会就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街头,在那里,悍马、奔驰、宝马、保时捷并不鲜见。据统计,全市每百户拥有轿车33辆,且多是高档车。今年前8个月全市实现汽车销售26.6亿元。
鄂尔多斯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鄂尔多斯的消费势头依然强劲,今年1-8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198亿元,同比增长18.4%。消费力强劲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435元和7052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巨资投向重点民生项目
杜梓告诉记者,刺激经济有两种模式,一是短期刺激,可以依靠房地产投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另一种是长期刺激,比如城市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发展教育和科技。“第一轮的经济刺激措施主要是把下滑的经济拉起来,而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应当更加关注长期刺激。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才敢消费。”杜梓说。
基于这样的认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鄂尔多斯市不惜巨资投向重点民生项目,以惠民工程来拉动经济增长。
“要不是有政府帮助,我这个双下岗低收入家庭哪能住得起这么敞亮的楼房。买这套房子每平方米只花了1000多元,房子的各种配套费都不用自己出。”伊金霍洛旗阿腾席热镇民生小区住户郝建国和记者交谈时,言语中充满感激。
民生小区是伊金霍洛旗专为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低收入家庭、矿区塌陷区移民、生态移民、整村推进的农牧民住房问题而建设的安居工程之一。
在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鄂尔多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增长。近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用于社会事业,建设了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扎扎实实地解决了老百姓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的问题。
“我们始终把富民优先作为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杜梓说。鄂尔多斯在全区率先实施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率先推行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农牧民低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干部职工津贴实现了同城待遇,2008年财政增收89.3亿元全部用于“五有”。
让保民生提高保增长的含金量
如何将保增长与保民生兼顾?杜梓有自己的看法:“民生工程是宏伟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我们这里,保民生就是保增长!”
鄂尔多斯快速发展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市GDP完成865.04亿元,同比增长18.1%;1-8月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54.89亿元,同比增长51.2%。在今年计划841亿元的投资中,有超过一半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这必将给160万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包崇明告诉记者,目前鄂尔多斯正在提升成陵、阿尔寨、萨拉乌素、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运用草原文明、生态文明理念,集中对这些景区进行更高层次的整体构筑和开发挖掘,大力推进建设一批持续惠民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创意园区。
东达蒙古王:全身心打造沙产业硅谷
“这个区别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移民村,承载了我及公司的最高理想。”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见到一直身体力行西部生态建设的固沙卫士———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时,他一再重复这句话。
这位开发多年羊绒的民营企业家所言的“最高理想”,就是要把一个企业自掏腰包建造在荒原上的“农民城”,规划建设成具有科学化、商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集镇,突破传统农业只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打造沙产业的硅谷。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实践者和先行者
其实,凭借东达蒙古王的品牌打入国内外市场的东达蒙古王集团,是以羊绒服饰迅速蹿红,并紧跟鄂尔多斯、鹿王之后跻身于北派羊绒加工代表企业之列,然而,让东达蒙古王集团真正享誉全国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却是企业的一次成功转型———进军沙产业。
东达蒙古王集团选择产业转型既属偶然又是必然。
1997年,全国第三次羊绒大战硝烟又起,东达蒙古王也遭遇了“滑铁卢”,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为了分散单一产业的经营风险,东达蒙古王集团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之路。1998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造纸厂因亏损倒闭,东达蒙古王集团当即拍板进行收购。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收购对于东达蒙古王而言是有“预谋”的。从小生长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赵永亮早就盯上了那里沙区特有的一种防风固沙的灌木———沙柳。沙柳是一种每三年必须平茬一次的灌木,但由于无人进行开发利用,农牧民虽进行了大面积种植,却因无人平茬管理而成片枯死。
难道沙柳就不能变废为宝,进行深加工吗?带着疑问,赵永亮从中国制浆研究所的专家那里找到了答案:沙柳可作为造纸原料,生产出高档包装纸。而我国的高级包装纸每年缺口400万吨。
“商机来了!”直觉告诉赵永亮。
2001年,东达蒙古王集团收购的这家造纸厂年产50万吨的沙柳制浆箱板纸项目正式立项。2005年4月投产后,一个新的“神话”诞生了。首期10万吨的沙柳造纸项目,使这个厂当年产值就达到3.2亿元。而农牧民通过订单种植沙柳,当年增收600多万元。照此计算,50万吨全部投产后,可消化100万吨沙柳,农牧民从中收益三亿元,企业产值达到18亿元,利税近三亿元。
让农牧民没想到的是,原为保护生存环境的小小沙柳也能变成钱。于是,农民种植热情高涨,生态恢复速度惊人。
让东达蒙古王没想到的是,多元化经营的一个新选择会如此成功,由此引发了这个羊绒加工企业致力于生态产业的决心。
不久,东达蒙古王集团投资一亿元,贷款近两亿元,在库布其沙漠边缘开发建设了300万亩的沙柳基地,并在杭锦旗、乌审旗又建了两个造纸厂,开始规模经营。
在这个被赵永亮称作“东达蒙古王二次创业”的产业转型中,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业———羊绒加工,并在多元化经营中找到了两个产业之间的深层关联。
灵感来自于生态项目区的沙柳林。利用沙柳种植的行间套种了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优质牧草,解决了绒山羊舍饲圈养的饲料问题,由此发展了70个奶牛养殖区,建起了25万只舍饲绒山羊基地。羊绒加工原料得到了保障,绒纺产业得到空前发展,绒产品的出口量每年以100%的速度递增,纺纱规模名列国内前二位。
种养业的联动发展,还使12万农牧民人均增收2800元。
这一沙产业环保扶贫项目很快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被定为“双高一优”技改重点项目和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东达集团也成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念的真正实践者和先行者,钱学森听说后,给东达蒙古王集团写了一封信,把这项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的产业化工程,称之为“开创了我国西部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
打造荒原上的“中国西部第一村”
沙柳产业的成功运作,令东达蒙古王集团萌生出一个更大的生态产业计划:以生态产业为龙头,通过“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建一个生态移民扶贫新村。
在距达拉特旗政府所在地40公里的荒原上,记者见到了这个蔚为壮观的现代化农村集镇。
2005年,东达集团出资6000万元在风干圪梁实施生态移民村建设试点项目,当年即建成28户高标准养殖示范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东达集团会同专家按照要求进行了新的规划,计划投资10亿元,用九年时间分三期进行,将风干圪梁建成一个占地18平方公里、可容纳6万至8万人生存发展的生态型、环保型、科技型、节约型的大型农牧业产业化集镇,以综合服务园区、特色养殖园区、工业产业园区、公共设施园区和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园区五大园区为支撑点,形成产业链。
目前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已投入三亿多元,有800多户农牧民搬迁入住,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仍在建设和完善中。移民新村建设开展以来,已引进企业十几家,引进资金近30亿元,正在形成支撑新村的大物流、大运输、大服务等五大园区。等到新村全部完工后,可以把散居在6000平方公里的农牧民全部转移到这里,既实现百姓富裕,又能使生态遭到破坏的地方成为“无人区”,生态得以自然恢复。
东达蒙古王集团为新村注入了主导产业———獭兔养殖,目标是发展2500户专业养殖户,每户年产2000只商品兔,获利5万到7万元。赵永亮的想法是:实现小兔子、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打造中国獭兔养殖的“航空母舰”。
与其他生态移民不同,东达集团采取的是“企业筑巢,政策吸引,自愿入住,产业拉动,服务保障”的措施,即企业三年内无偿为申请入住农牧民每户提供价值16万元的住房、獭兔养殖设施和种植大棚、沼气池等,农牧民每户只要拿出1.5万至3万元,购买种兔和兔笼,就可以发展种植、养殖业。公司为獭兔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为了让新村农牧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东达蒙古王集团已开始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公园等公共设施园区,并计划建一个中国西部沙区生态影视城,开辟一条90公里的鄂尔多斯风景旅游线。
东达蒙古王集团对于这个承载了企业产业发展最高理想新村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中国西部第一村”。赵永亮更愿意把建设中的“中国西部第一村”称作“沙漠中的节能新村”。因为,这里最大限度地实践了以循环链接每一个产业的理论。
渡过羊绒大战的低谷期,东达蒙古王集团已发展成为羊绒加工、治沙产业、房地产、路桥建设、新型农牧业等多业并举的一个大型民营企业。但对于赵永亮来说,治沙产业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永远是最重的。他的构想也极为高远:随着达拉特旗及周边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进,还有6000平方公里的生态恶化区可用于种植沙柳。再加上新村的扩建,完全可以打造一个沙产业硅谷,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当然,这其中也蕴含着一个民营企业家带动一方百姓富裕的社会责任感。
志在追求财富和公益的平衡
熟悉赵永亮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充满智慧,妙语连珠的人。在他的事业发展历程中,无处不闪现他思想的火花,无处不闪现他哲学理念的烙印。为何要致力打造一个绿富同兴的沙产业硅谷,一句话,他心里装着家乡贫困的父老乡亲。
“伦理道德创造大财富”是赵永亮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开启了赵永亮下海创业的航帆,也成为东达蒙古王持之以恒的企训。
1988年,赵永亮的奶奶去世,当时正赶上过春节找不到鼓乐班子搞丧葬仪式,赵永亮就搞了一套音响,想给奶奶放哀乐送行,可是村里没有电,赵永亮只好用汽车蓄电池带动音响给奶奶放了一夜哀乐。当晚他就跪在奶奶的灵堂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目标:赵永亮你如果能给村里通上电,你就是英雄,如果通不上,你就是狗熊!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他毅然从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副总裁的位置上辞官下海,开始了个体私营企业的生涯。
孝悌伦理激发了赵永亮淘第一桶金的动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反哺之德让赵永亮在百倍于常人的辛苦之后,用经商挣到的第一笔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但给村里户户通上了电,还帮助很多困难家庭的子女解决了读书难、看病难的问题。
“财富和公益的平衡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关键”,这句话是赵永亮经常提及的又一社会哲学理念。正是怀着这样的一种公益与利益独特关联哲理,赵永亮在企业发展的每个脚印中,都深深嵌入关爱民生、仁德社会的精髓。
企业由最初的几千元起步演变成辖管42个企业60多亿元资产的全国500强企业,与之齐头并进的是,向国家和地方纳税已达八亿多元,为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捐款2.3亿元。企业也从单纯的赢利性项目为主要拓展特征的初始阶段,向人文与自然共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并蒂的路桥产业、沙产业、草产业、高效畜产业等范畴扩展。与此同时,他也在不停地进行慈善事业,在贫困农村建立希望小学,为特困户、特困村“输血造血”,实施开发式扶贫,发起成立救助农村牧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促进会,启动安置400户四川震区灾民创业发展工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李仁虎、王欲鸣、陈圣莉、尹乃潇采写,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