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点评
    2009-10-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区域货币挑战美元地位

    随着金融危机在今年3月份前后见底,作为避险首选的美元再度失宠。在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美元指数重新走上跌跌不休的老路,并在近期创出14个月低点。美元日渐贬值也让各国意识到建立区域货币的重要性。继欧元成功为市场接受之后,新兴国家货币开始崭露头角,拉美区域货币浮出水面,海湾国家也在紧锣密鼓地推动着单一货币计划。 

    点评:经过这次危机,美元的地位确实接连遭遇挑战,大有诸侯争霸,豪杰四起之势。欧元和咱们的人民币就不用说了。就连美国的后院“玻利瓦尔美洲国家联盟”的九个国家也跃跃欲试,准备用新货币取代美元,前天的报道说他们的新货币“苏克雷”将于明年以非纸钞形式推出。海湾合作委员会日前也表示,他们将设立海湾中央银行,并启动单一货币计划。 

    难道美元大厦将倾?非也。区域货币的争相出现是各区域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如果认为这种现象就是美元的末日,恐怕还为时甚早。货币的根基在于经济实力,源于美国的华尔街式的金融危机可能会改变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并没有改变美国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同时,美元的自我保护和技术修正的能力不容忽视。点评者认为,与其说美元眼下的疲软是危机期间避险功能失去造成的,不如说是美元的汇率战略的阶段性策略;与其说美元持续下跌是被动的,不如说主动下跌,以达到其战略目的。美元下跌,主动释放影响力,得到的是收益,其他国家被动调整,得到的是损失。当然,任何事情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取代美元的新货币的诞生,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美元贬值到底对谁有好处 

    英国《金融股时报》的评论员杰夫·代尔19日评论说,一轮有节制的美元下跌符合中国的短期利益。自2008年年中以来,人民币实际上已重新与美元挂钩,因此,人民币兑其它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汇率追随美元走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举步维艰的出口部门所面临的压力。 

    点评:杰夫·代尔先生认为“一轮有节制的美元下跌符合中国的短期利益”,此话有它的“短期”合理性。但美元下跌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这位先生却视而不见。最明显的就是给中国外汇储备增值保值带来考验,以及美元贬值在原油和大宗商品市场引发的连锁反应,推高了中国GDP的成本。 

    微妙的是,关于美元下跌对美欧中均有利的说法近日接连不断。对于欧洲,有人说,从欧洲央行的角度来看,在利率政策仍受到束缚之际,美元疲弱引发欧元走强或许是防止通胀再度抬头最有效的保障。欧元走强将很好地解决德国长期经常账户盈余的情况。对于美国,索罗斯说应当允许美元下跌,以令美国调整其经常账户赤字;克鲁格曼说强势美元已过时,美元疲弱实际上是好事;斯蒂格利茨则认为,不宜干预汇市以减缓美元跌势,政府必须对干预汇率三思,等等。 

    难道说美元疲软,各国利益均沾?岂不怪哉。 

    澄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误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20日在郑州表示,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认为中国经济消费不足,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消费增长太慢;认为中国的4万亿元投资过多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 

    点评:卢中原先生指出的这三个误区,确实一直以似是而非的形式存在于很多人的话语上。特别是消费,一直有人抨击中国老百姓不舍得花钱,要大力促进消费。实际上,要是按照西方的关于现代化的几个阶段分类,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消费不可能太高,离下一阶段———消费社会还有一大段距离。况且,近30年消费的增长一直并不低。就像卢先生所讲,不是消费增长慢,而是投资增长太快。而4万亿全部投到“铁公鸡”身上之说,完全是以讹传讹。据点评者了解,“铁公鸡”等基础设施投资大约在4万亿的1/3左右。至于过度依赖出口,卢先生的论证似乎有点勉强。不光要看增长对出口的依赖,还要看就业对出口的依赖。就业搞不好,增长也受影响。而且每年贡献2.2到2.7个百分点也不少了,如果去掉这几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将是另一番景象。

    (本栏点评:王迎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