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欠一个解释
2010-01-15      □钮文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央行在这个时候上调法 定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为 什么 ?所 有 投 资 者 都 显 得 有些困惑。我认为,这时候央行应当给出恰当的解释,以避免市场误读,并引起更大的波动。

  如何正确理解央行当下一系列的动作?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紧缩流动性。对,但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控制流动性。

  仅以当下来说,尽管2009年12月份的货币数据尚未披露,但我判断去年11、12两个月市场中没有被对冲掉的基础货币至少3000亿元(仅11月份未被对冲掉的货币净投放达2100多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到期的央行票据也将高达2万亿元;再加上出口恢复、热钱流入等因素,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一季度至少7000亿元。

  这说明,整个一季度,中国将面临3万亿元的基础货币投放。这是什么概念?按照商业银行4 .39的货币乘数,这3万亿基础货币,将创造出13万亿元的流动性。这仅仅是一个季度,未来还会有多少?如果央行根本就不去对冲这些流动性,显然流动性会“超级大泛滥”。这当然是央行无法容忍的。

  还有一个因素是导致流动性泛滥的原因。就是去年信贷投放过多,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观点。至少有2万亿到2.5万亿元的贷款处于“空转状态”,注意这部分空转的贷款年终将回到银行的账上,这使得银行的流动性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突然上升,其实正常年景也有这样的现象。更何况去年市场是个“异常的年景”。

  央行要对冲3万亿元的基础货币谈何容易,应当说他们对冲压力巨大。所以,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对冲流动性,这不仅正常,而且必须。

  这是不是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不是!我认为“明松暗紧”、“政策转向”、“紧缩货币”这些说法目前都没有依据。我相信,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不可能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总的基调。除非中国骤然出现“内需过旺”,出现“经济过热”,但现在我看不出这个迹象。像去年12月份这样17%的高速正增长,更有可能是“圣诞节”的因素,其持续性需要观察。

  所以,现在所有的货币行动,我们只能认为它是为了“控制货币超量供给”,而不是货币政策转向。

  我依然强调我的担心,今年货币政策千万不要出错。最要命的是,如果央行把“输入性通胀”当成“内生性通胀”去治理,如果中国的内需尚未恢复就因“输入性通胀”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国经济死定了。因为,货币政策对内需而言,推动它上行往往无能为力,而要是打压它下行往往是非常严厉的。

  如果他们仅仅是为了“控制多余的货币而收货币”那没问题,但要是为了“控制通胀预期而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宁愿相信,他们目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前者。但说实话,因为使用工具一样,所以很难区分央行到底出于怎样的目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