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西部大开发到今年已10年,今年3月下旬,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对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成就及下一步做法做了重要指示。在这十年间,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板块,拥有1亿人口的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近日深入西北五省(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力图为广大读者勾勒出10年大开发后西北的新面貌。
10年大开发给西北带来三大“红利”
———西北10年大开发调查之一
记者日前在西北五省(区)调研发现,国家1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西北的基础设施、民生、“退耕还林”有了巨大发展,而且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生态发展的可观的“红利”。这大大增强了西北内生性发展的能力,为西北今后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红利”
西北10年大开发最显著的成就要数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它使西北原本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并成功地拉动了更多的投资进入西北。
陕西、甘肃两省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两省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最近10年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99-2008年,主要由国家投资的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不足200公里增加到了近2500公里,甘肃省高速公路由13公里增加到了1500公里。基础设施的改善,反过来大大拉动了投资。2000-2008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为18428亿元,年均增长25%,甘肃省累计完成投资7874.38亿元,年均增长18.67%。2009年前11个月,陕西、甘肃两省固定资产投资又分别增长了40.8%和39%,均高于同期全国32.1%的平均水平。这是自“一五计划”“三线建设”后,陕西、甘肃迎来的第三个投资高峰期。
发展民生带来消费“红利”
西北10年大开发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西北1亿人口的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10年来西北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在城乡逐步推开。迅速发展的民生使得西北老百姓手中的闲钱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购买力空前提高,这又有力地带动了西北消费的增长。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介绍,最近的10年无疑是自治区政府投入民生资金最多、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2000年,新疆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是37亿元,占整个支出的40%;到2009年,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创历史纪录的940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多。新疆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也从2000年的5645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1432元。
西北民生的改善,使得老百姓的购买力空前提高,消费增长迅猛。以陕西省为例,2001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665 .12亿元,而到2008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增加到2256 .09亿元。去年虽然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但是西北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继续快速增长。据陕西省信息中心调查统计,2009年1-11月,除新疆外,西北其他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 速 均 超 过 全 国 平 均 水 平(15 .3%)3个百分点以上,这对全球金融危机下恢复西北经济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退耕还林”带来生态“红利”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西北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生态“红利”。据宁夏林业局局长王德林介绍,宁夏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现已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截至2008年底,宁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9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了10.5%;沙化土地面积5年内减少了2584平方公里。
生态的好转使得西北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一部分生态“红利”也因此直接转化成了经济“红利”。据宁夏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余峰介绍,宁夏退耕还林主要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上安排退耕。退耕后,国家每亩给退耕农户兑现100公斤原粮,20元生活补助,相当于原来3亩耕地的收入。不仅如此,由于当地坚持“上退下推”,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保证了退耕后粮食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在宁夏南部一些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当地人均粮食拥有量从2000年的247公斤增加到了2007年的4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原来的不足千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503元。
“资源魔咒”难以摆脱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西北10年大开发调查之二
西部大开发的10年中,西北地区对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以求摆脱单一困局。但是记者近期深入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采访了解到,由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西北地区的结构调整依然围绕资源型产业而进行,结果是资源性产业越做越大,结构畸形并未改变。
无法摆脱对资源的依赖
在众多的生产要素中,西北地区的优势是资源。围绕资源的开发利用,西北五省(区)逐步形成了重化工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新才说,由于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太轻,这些地区经济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影响了进一步发展。记者了解到,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西北五省(区)都在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主要是通过以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对资源的过分依赖。
与1999年相比,2008年甘肃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而在二产中重化工占了70%。陕西省的结构调整同甘肃如出一辙。资源优势产业在西北五省(区)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难以撼动。
仍然需要立足资源谋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中,西北五省(区)仍然把主要的发展方向定位在资源性产业上。
宁夏发改委西部开发办公室主任蔡晓隽说,宁夏将全面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首先是煤,煤田已经被国家规划为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电已经作为西电东送的电源点之一,还有煤化工。宁东能源基地建设如果实现目标,宁夏财政收入可增加180亿元,能解决80万人就业,资源优势就转化为经济优势。
产业升级应嵌入全球价值链
一些学者认为,既然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格局难以改变,要解决西 北 资 源 型 产 业 的 发 展 和 升 级 问题,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国内,应将其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根据资源型产业的自身优势,嵌入全球 价 值 链 之 中 , 争 取 取 得 优 势 地位,促进产业升级。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弓和滕堂伟说,西方跨国公司凭借对核心技术的把握,牢牢地占据着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要挖掘内生生长因素,应积极应对全球产业变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某个或某几个价值环节,创造、保持和捕捉价值。
张弓和滕堂伟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龙头企业应点状嵌入。由于资源型产业大多依赖少数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无论在技术还是资金上都有优势,可以率先嵌入全球价值链寻求升级。
关中-天水经济区能否成为西北经济“发动机”
———西北10年大开发调查之三
根据中央规划,去年6月份成立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将成为引领大西北发展的经济“发动机”。然而,记者近日在西北五省(区)采访时,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和地方政府官员都对中央这一规划表示质疑,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西北的经济“发动机”目前尚不具备条件,还需要国家出台强有力的政策给予扶持。
质疑一“小马能否拉大车”?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新才对记者说,毕竟天水只是甘肃的一个地市。经济总量规模偏小、竞争能力弱。小马不能拉大车。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主体产业是装备制造业,关中地区集中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97%以上,天水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而在天水以西、关中以北的广大西北地区,主体产业却是以能源为代表的资源类产业。在产业层面上也很难带动西北其他省(区)的发展。
质疑二:老树能否发新芽?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主要是在“一五”及“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老工业基地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动机”,首先得自己迅速发展起来。如同珠三角、长三角一样,它们之所以被全国瞩目,主要是由于它们的高成长性。那么,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能否也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呢?
质疑三:“内生性”产业能得来吗?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老工业基地,产业主要通过国家布局形成,产业的“嵌入性”强“内生性”先天不足。加上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城市产业之间没有明确分工,经济联系松散,产业结构整体趋同化严重,关联效应不强,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短,使得很多人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生性”产业能否发展起来信心明显不足。
由于“内生性”条件不足,关中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讯、IT、动漫、太阳能、LED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从事电讯行业的西安海天天线副总经理潘志清对记者说,整个关中的大产业链没有形成气候,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都形成了大的产业区,规模大了以后,企业在当地生存就感觉像龙进了大海一样,而在关中却没有这种感觉。
还需政策给予扶持
针对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存在的问题,一些西北知名经济学家建议,国家应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对大西北给予扶持:
第一,可在大西北增加1-2个新的经济“发动机”。介于天水以西、关中以北的广大西北地区,主体产业是以能源为代表的资源类产业,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体产业完全不同,因而可以在这个广大区域内设立一个以能源为主的国家级经济区,以充分发挥甘肃风能、青海水能、新疆煤、油,以及宁夏、陕北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
第二,从全国层面上,国家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扶持政策要与其他经济区有所区别。尤其要给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新的财税优惠政策。
第三,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扶持建立起若干个区域甚至是全国的中心市场来,要尽量完善该经济区的产业链,给企业“内生性”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警惕西北部分地区利用“土地财政”大开发———西北10年大开发调查之四
记者近日在西北采访了解到,随着去年国家4万亿刺激方案的实施,西北一些地方在争上项目时过度追求规模,但受财力所限,不得不利用“土地财政”大搞开发建设。专家们提醒说,西北五省(区)必须警惕这种现象产生的不良效果。
2009年以来,西北地区在项目推进、资金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条件都比较好,加上中央财政向西部倾斜,促使西北地区投资大量增加。与此同时,西北地区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出现两旺势头,尤其是西安、乌鲁木齐和银川市的房价开始直线上升,房价甚至在全国“领涨”,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西北各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西北五省(区)房地产相关行业税收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的30%以上,成为西北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记者了解到,在“地价升浪”和开发商的新一轮“圈地运动”中,西北部分城市财政的土地收入急速增长。截至2009年11月底,兰州、银川和西安等城市土地出让金已超过前两年的全年水平。一直以来,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重要一项,在各地方政府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2009年银川和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3左右。
据宁夏国土资源厅介绍,2009年宁夏土地和矿业权收益创出历史新高,达到57.87亿元,比2008年增长63.9%。其中,土地让出金50.1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69 .4%。同时,2009年宁夏财政总收入完成213.6亿元,比上年相比增长19.6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1.5亿元。
宁夏大学经管学院院长何凤隽分析说,宁夏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首先得益于经济形势持续好转,工业生产逐月回升;其次,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刺激效应初步显现;再次,在房市、车市的带动下,地方小税种实现较快增长。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只升不降,房价一旦出现波动,土地出让金以及相关行业税收的减少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政府的投资能力,进而造成工程烂尾、资产缩水、不良贷款增加等。
记者了解到,各地政府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所征收的费用,除了土地出让金和双重配套费外,还要收取绿化费、墙改费、规划设计费、人防费、质量监督费、职工培训费、安全施工措施费、散装水泥推广费、预售许可证服务费和管线综合竣工图设计费等多达50余项的费用,涉及25个部门。此外,政府还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征营业税、印花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契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10余项税负。经过统计,这些税负成本约占到房价的15%左右。
何凤隽认为,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事权不对称等因素影响,有些地区的财政收入确实对土地出让的依赖比较大。要想根本解决土地财政问题,还是应该从逐步理顺财税制度入手。
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需进一步深化、调整———西北10年大开发调查之五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政策的出台,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存在弱化的倾向。下一步西部的发展怎么走?西部专家学者认为,战略政策必须进一步深化和调整。
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含琳认为,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总体战略难以保证平衡和协调,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教育科技等国家确定的五大战略中,有的落实得好,有的就比较差。二是在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没有处理好。三是国家对西部的总体投资和政策倾向还是比较弱,比如,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等问题上,战略构思显然是倾向东部和沿海。
“在所有的西部项目建设当中真正变化大的是交通条件,但是,在交通投资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李含琳说,规划项目相互矛盾,浪费了大量政府资金。比如西北某省规划了10多个民用机场,机场之间距离又很近,只讲投资不讲投资效率。同时高速公路与铁路的规划重叠。再次是要不要将交通建设的重点由省会城市、市级城市向乡镇、行政村转移?许多地方在规划中只讲公路通乡村,但是不讲通的是什么类型的公路,实际上质量很低。
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李含琳认为,西部大开发的10年中,国家在尽可能地增加对社会事业的建设投资,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水利、天然气、电力等确实比10年前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一是在公共事业和公共产品的投资中,直接服务政府的多,而直接服务公众的少。二是城市社会工程的建设与规划问题比较多,投资不集中,重复和返工的情况严重,浪费极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在整体上比城市落后许多年。四是进城农民工的问题比较多,教育、就医、保障等问题没有解决好。
李含琳说,这些问题一定要在下一个西部10年大开发规划中加以调整和改进,以进一步提升西部大开发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