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日前,一场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风暴从法国刮起,法国学者克洛德·阿莱格尔成为风暴的中心。
阿莱格尔1986年获得素有地质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福德奖,并一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最近,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气候的骗局或是虚假的生态》的书,抛出气候变化是个“伪命题”的观点,并将矛头直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 C ),认为全世界都在为一个“缺乏依据的谎言”而奔走。此书的出版引起部分气候学家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气候变化不容置疑,阿莱格尔的论断纯属无中生有,并要求法国高教与科研部长瓦莱丽·佩克雷斯对此作出回应,还主流学者“清白”。自气候变暖理论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有科学家对之提出质疑,哥本哈根会议后,不少人重提这一争议,并对IPCC的权威性表示怀疑。
无独有偶,记者在国内了解到,气候变暖理论也一直在业界存在争议,其背后的利益之争为各方所关注。
部分国内专家认为———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证据不足
最近的这个冬天对于北半球而言特别寒冷且漫长,中高纬度的几乎所有地区都受到罕见的寒潮和降雪袭击。这种现象似乎和一直以来人们习惯认定的地球升温、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好相反。
中国能源网的信息总监韩晓平质问IPC C的科学家们,既然能够知道未来的气候大趋势,为什么不能对今年的冰雪低温给予及时预报,这种气候波动是否也在证明地球可能具有某种自愈功能。
韩晓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太阳对于地球的影响非常巨大,太阳到地球最远距离1.521亿公里,最近距离1.471亿公里。太阳距离地球若再近一点,地球上的水就可能都成了蒸汽;若再远一点,地球上的水就可能变为冰。太阳一个黑子的面积就可能超过地球直径的多少倍,黑子活动也会引起地球气候变化。
韩晓平认为,IPC C的四次评估报告都过分强调了人的因素,而忽略了包括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变化等诸多自然因素对气候的巨大影响。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世纪之交是个暖平台,过了这个暖平台就开始下降,所以这种强冷天气都是下降的信号。他选取了1998年以来10年间的全球平均气温进行统计,预测到2030年之前全球气温整体的趋势是在下降。此外,他还通过二氧化碳浓度和近四百年气温的比较,发现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比气温上升晚了100年。“有了这100年的差距,二氧化碳排放和气温增暖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有待研究。”钱维宏表示。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科技顾问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他非常质疑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的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之前,全球平均气温只能升高两摄氏度的安全值范围“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个科学的结论,但这个两度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它只是一个价值判断而非科学判断。”丁仲礼言辞比较激烈。
丁仲礼同时认为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有100%地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暖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对于未来排放空间的计算却要建立在二氧化碳升温效应的基础上。根据两度阈值的共识,到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高峰值只能控制在450PPM以内,也就是说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空间是大约8000亿吨。”丁仲礼认为这种算法有失科学依据。
丁仲礼认为“温度对二氧化碳浓度的高敏感度”这一观点不确定,依据在于:1、数值模式的可靠性低;2、气候记录短;3、气候系统并没有系统观察资料;4、许多自然过程的不确定性。
此外,丁仲礼还向媒体表示,IPC C已经正式承认,其2007年发表的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存在重大“失误”,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消失的结论严重违背事实。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朱成章一直对近年来气候变暖持保留意见“地球经历过多次冰河期,那时候人类没有怎么用化石能源。人类用化石能源也就两三百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就造成了气温升高?我觉得不尽然。”4月24日,朱成章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更多的学者对于气候变化的理论之争表现出持重的态度,因为无论是“变暖说”还是“变冷说”,背后的巨大利益都让人们无法再像看待一个单纯的科学家那样来看待其言论。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蒋大和教授认为,不应该简单否认IPC C等科学家的科研努力,但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以几十年的温室变化来预测今后的气候变化,在数据上是否坐实是存疑的。”
“‘气候变暖论’背后有发达国家想拉大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目的,现在日益抬头的‘变冷说’难道没有利益体在代言么?俄罗斯等能源大国要兜售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气,也会抛出这样的观点。”韩晓平虽然对气候变暖提出质疑,但仍没有完全否认IPCC的观点。
“只能说现在我们必须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但是以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似乎无法确认气候变化理论的真实性。因为利益,有些观点已经失去了科学的立场。”韩晓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气候变暖:一个争议已久的话题
继400名气候专家联名写信驳斥克洛德·阿莱格尔等学者的气候变化“伪命题论”后,关于气候是否变暖的话题在法国舆论中持续发酵,一些怀疑气候变化的专家纷纷发起反击,他们指出,气候变暖并无真凭实据支撑,IPC C也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可以说,他们的观点代表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后的一种舆论新导向。
4月1日,法国科研机构的400多名气候专家发表公开信,在这封联名信中,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樊尚·库尔蒂约和阿莱格尔一起被点名批评。之后,库尔蒂约在《费加罗报》的一篇专访中表示,他受到的指控是“完全错误和令人震惊”的。他说,如果人们研究一下这些科学家的组成,就会发现为首的两人:让·茹泽尔(IPCC副主席)和埃尔韦·勒特勒分别是地球化学和数字模型设计方面的专家,与他们相比,库尔蒂约和他的团队在气候变化方面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他表示,即使有再多科学家参与,一个像IPC C这样的组织也不能保证其成果都反映了“科学事实”。他认为,科学的真相不是通过民主投票产生的,它往往在最后时刻才会浮出水面,这样的事例在20世纪的科学发展史上比比皆是。
针对科学家们在公开信中关于“质疑他人清白”的指控,库尔蒂约也给予了驳斥,他说,他批评的只是其中一些人的表述方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存在着不同看法,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气候变暖理论的支持者往往对不同意见给予压制。他还表示,自己在五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六篇类似观点的论文,而且都是刊登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和法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等权威刊物上,除了一篇引起过争论,其他文章都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他在2009年底出版的《地球中心的新旅程》一书仅仅是对以往观点的归纳和总结,结果就遭到了科学家的围攻。
库尔蒂约还说,他将继续自己的抗争,直到真相浮出水面。他认为,科学没有禁忌,攻击他人研究成果的最佳方式不是向“上级领导”递交请愿信,而是用科学事实给予反驳。他引用物理学家让-马克·莱维-勒布隆的话说,“签署联名信的科学家都认为上级领导的支持必不可少,但与其这样,还不如承认自己的研究缺乏独立性。独立性的缺失使得IPC C的研究成果饱受质疑”。库尔蒂约最后表示,他并没有忘记“科学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他只是和一些同行发起了一场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而此类讨论在以前曾因压制而难以展开。
无独有偶,巴黎十三大的数学教授伯努瓦·里多也在日前出版了一本名为《气候的幻想》的新书,对气候变化提出了质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起初也和其他人一样,认为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引起,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气候变暖理论实则“棉里藏针”,这其中有太多武断的因素,科学和道德被混为一谈,同时还不许他人提出不同意见。
里多指出,气候变暖理论的支持者总说自己掌握了大量确凿的证据,但当人们指出其中的错误时,他们却视若无睹、不予理睬。此外,他们还表示,自己有“90%的几率”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但实际上这一数据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里多认为,IPC C是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政治兼科学团体,政治的目的在于引人向善,科学的目的则是揭示真相,当两者混杂在一起时,往往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曝出的“黑客泄密门”也在某种程度反映了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并不十分严肃。
事实上,气候变暖“怀疑论”一直存在,只是长期被主流声音压制。但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不少人重提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全球气温的升高大多与此有关,人类的活动尚不足以影响地球环境的变化,更有激进者认为,气候变化理论是有些人刻意编造的,目的是从中牟利。
另一种声音:冷暖争论背后谁是受益者
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术与政治及商业利益间会产生错综复杂的关联。无论是变冷还是变暖,现在的气候问题中已经“钱味”十足。
在“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成为主流观点的今天,其对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各行业的“节能环保”牌打得十分的响亮,催生出的新技术等也大大提高了行业的效率,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比如新能源行业就在近几年发展得相当迅速。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曾表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气候变化要比金融危机更加重要,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根本的措施是发展新能源。他指出,发展新能源可以一举四得:减轻中国对石油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取代玉米和甘蔗为原料来生产生物燃料可以不跟粮食争地、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事实上,“暖”的背后还有着经济利益归属的争夺。全球变暖,原先无法开采的一些资源可能具备开采条件了,以往常年冰封的洋面在一年当中的某些时间变得可以通航了,由此而带来的资源争夺初现端倪。近年来,不少国家在积极表明对北极的主权,真实意图是争夺北冰洋下的油气资源。
另一方面,“冷”的背后也有热流涌动,那就是来自石油这样的化石燃料类企业的支持。
美国K O C H公司是一家具有80多年历史的企业,业务遍及化工、石油冶炼和输油管道,在美国拥有的炼油厂每天处理超过80万桶原油,拥有超过4000英里的石油和其他产品的输送管道,并且从1990年开始涉足加拿大的油砂业务。石油是依靠,因而像这样的公司持气候变暖怀疑论也是可以理解的。
据说,K O CH公司在12年间向美国议会议员和保守派智库捐助近7300万美元,持续发出反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论调,散布气候科学的错误信息,为的就是攻击发展清洁能源和阻碍美国通过气候立法。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列明了其资金的几类去向。一类是资助反对全球变暖结论的智库和研究机构,而这些受资助的机构,要做的就是持续发出否定全球变暖的声音;第二类捐助,则直接用在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们身上。
这组数据揭示了K O C H公司的“努力”:位于乔治梅森大学的智库M ercatus Center在接受了924.75万美元的捐助额后,2001年声称,对于冬天和极地地区来说,全球变暖是有益的;2009年又建议说,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接受517万美元资助的A m ericansforProsperity反对清洁能源和气候立法;而拿了11 .38万美元的A m ericanC ouncil onScience andH ealth也发布报告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对公共健康产生危害。K O C H公司还通过其政治行动委员会,共向12名参议员和九名众议员捐助了573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