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新型工业化的领跑者
2010-00-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9月5日,中国首台一次试验合格的正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变压器由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成功。              本报记者 张燕辉 摄

  记者日前驱车来到铁西老工业区,一路西行,在开发大道两侧,只见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和国际品牌产品相继问世,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脱颖而出。铁西--我国首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正在释放巨大的工业化潜能,堪称新型工业化领跑者和“样板田”。

  铁西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中国鲁尔”之美誉,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建设起来的老工业基地,经过50多年的重点建设,形成了以机械工业为主,涵盖机床、重矿设备、通用机械、电力机械、冶金、化工、纺织、轻工、建材等众多工业门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在当时近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容纳着近千家企业,聚集140个工业门类,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

  然而进入市场经济后,铁西老工业基地优势一度丧失,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突出,全区工业企业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千余户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0%,负债总额近300亿元,30万产业工人中有半数职工下岗丢了饭碗。

  共和国的工业发展进程不能没有铁西。危急时刻,沈阳市委、市政府苦苦探求逐渐形成全新的调整改造思路:必须打破思维定式,以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来实现振兴,也就是用新体制机制激活铁西。

  铁西区区委书记李继安介绍说,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决定将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享受市级管理权限,并被赋予区域内土地出让审批权和土地出让金收益及配套费支配权两项优惠政策。2003年,恰逢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铁西正是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土地级差优势,实施“东搬西建”,努力破解调整改造“钱从哪来、人往哪去”等重大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思路,在老工业企业搬出中心城区后,原地植入新型服务业,这样,老工业城区被赋予了多功能中心城区的新内涵。

  2002年以前,40平方公里的铁西老城区拿得出手的商场只有一个“铁百”和一个中型超市,严重失调的二三产业比例为95比5。如今,一个辐射东北、多个专业化市场团组式构建的商贸流通大格局开始形成,建材、灯具、家具、汽车交易中心随处可见。原来北二路上聚集的沈阳冶炼厂、低压开关厂、高中压阀门厂、化工机械厂、锅炉厂等企业群,现已被40余家清一色名牌的4S汽车旗舰店所取代。

  “把铁西老工业区改造成现代商贸服务区,向西拓展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思路,实行兼并重组,以承接世界装备制造业转移。这是一个改写历史的过程,也是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现在,铁西区二三产业比例在70比30的合理区间。”李继安说。

  2007年6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命名铁西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铁西区从而进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铁西区区长李松林说,国有企业的搬迁改造不能是简单的位移和复制,而是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一方面进行体制再造,组建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另一方面要淘汰落后技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沈阳鼓风机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按照工艺流程本来就应该成为一家企业,但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为地分割成3个厂。将这3家企业整合重组合为一家的沈阳鼓风机制造集团迁入新区后,从建厂方式、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大转变。

  据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介绍,集团在新区迅速成长为国内通用石化设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该集团承担制造的天津石化百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镇海石化百万吨乙烯装置用丙烯压缩机及抚顺石化的乙烯压缩机三套压缩机组产品,成为我国大型乙烯压缩机装置国产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而且率先夺得了世界级装备制造的话语权。

  突出自主创新,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向重大技术装备及产品系列化、规模化、成套化方面发展,是铁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经验,从而涌现出一批其产品制造优势和成套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航母”型企业集团。2006年由原沈阳重型集团公司和沈阳矿山集团公司合并重组的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绝对控股方式,一举并购世界隧道掘进机“巨头”德国维尔特控股公司/法国N FM公司,实现跨国经营后使公司在隧道掘进机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更加突显。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对辽宁影响正甚的时候,北方重工的海外订单却同比增长了一倍多,达4.5亿美元。

  沈阳机床成功并购德国希斯后,在世界机床制造技术的前沿德国柏林设立研发中心,这家集团研制的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入世界机床第一集团军行列。据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介绍,为提高数控系统核心竞争力,该集团研制出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飞阳数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从2009年8月起,配置飞阳数控系统的沈阳机床中高档产品已批量推向市场,我国中高档数控机床首次装上中国自主研制的“中国芯”。

  据李继安介绍,铁西区坚持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发展战略导向,明确发展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装备、重矿机械、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6大优势产业,培育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装备3大潜力产业,形成“6+3”的产业格局;加速建设沈阳机床、远大集团、北方重工等20个世界级企业;打造百万吨以上大型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硬岩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工业燃气轮机等100个世界级产品;规划建设模具、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等20个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建设公共研发与检测等5个公共服务平台。

  伴随着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扩展到52平方公里,“铁西制造”赢得了更大发展空间。据统计,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品已发展到90大类1000多个系列近万个品种;在输变电、冶金矿山、石化设备等重大成套装备和重大产品领域的77个主要产品中,有44个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之首,18种工业产品位居国际前10位。

  数据显示,沈阳铁西区新型工业体系已全面建立。目前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679户,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汽车、医药、新型冶金、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日渐成熟,这6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占全区的90%以上。2009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攀升到1901亿元,同比增长17.2%,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230亿元,同比增长17.9%。

  “煤铁之城”本溪转型“北方药谷”

  距沈阳仅33公里的本溪市,是闻名遐迩的“煤铁之城”,但经百余年开采,煤炭资源濒临枯竭,后来简缩为钢铁城市。迫切需要经济转型的本溪市以医药产业为龙头,举全市之力建设“北方药谷”。如今20平方公里的辽宁(本溪)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已有150个项目签约入驻。

  据本溪市市长王世伟介绍,本溪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难得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拥有各种野生植物、动物、矿物药材1117种,自然蕴藏量2200万公斤;有适合中药材种植的山地面积300万亩,实际人工种植面积80万亩;拥有37户医药企业,其中18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G M P认证,拥有369个药品品种批准文号、48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其中不乏如气滞胃痛冲剂、乳癖消片等著名品牌。因此,本溪市在沈阳经济区发展中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这一新兴产业,“北方药谷”便呼之欲出。

  记者在沈阳经济区编制的《沈本城际连接带发展规划》中看到,沈本城际连接带本溪城市带规划从沈本交界处开始,沿沈本产业大道由北向南至小堡高速公路出入口,全长约30公里,规划范围375公里,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40万人,由沈溪新城 、 太 子 河 新 城 和 火 连 寨 新 市 镇 三 部 分 组成,沈溪新城便是辽宁(本溪)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北方药谷”)所在地。该基地日前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

  “北方药谷”位于沈阳和本溪两个城市的结合点上,规划范围20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0平方公里。力争用3年时间,向千亿元产值的“中国药都”迈进。该基地除了做大做强现有的骨干企业外,还须构建“政策洼地”,吸引国内外医药企业及科研院所向本溪集聚,快速形成产业集群。为此,本溪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了包括土地、财税、科技、融资等5个方面的20条优惠和鼓励政策,辽宁省科技厅这几年来为入驻项目提供300-500万元的科技经费支持。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医药企业向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聚集的态势正在形成,医药研发、生产、物流的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截至目前,包括修正药业、西安春晖、东北制药、北京双鹭、辽宁成大、大连美罗、天津天士力、南京制药等知名药业企业纷纷前来投资建厂,投资总额达200亿元。

  为使“北方药谷”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在辽宁省政府成立辽宁(本溪)生物与医药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本溪市成立了药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直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专门设立了药业发展委员会,由一名副市长任药委会主任,抽调精兵强将专职从事药业规划、招商等工作。目前,已搜集整理了国内外900多家医药企业、66家重点医药专业院校和研发机构以及34家投融资担保机构的相关资料,建立了项目数据库。组织相关人员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招商推介,“北方药谷”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沈抚新城”绘就辽宁新版图

  今年春节,在抚顺经济开发区多次上演有趣的一幕: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抚顺人回家过年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李石社区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尹东悦激动地告诉记者,李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正在建设一个被赋予新型工业化内涵的“沈抚新城”,鳞次栉比的楼群取代了旧日的村落,昔日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如今变成了宽阔笔直的大道,2万余农民变成工人、市民,这里真是“一月一小变,三月一大变”,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李石紧靠沈阳,有多条铁路公路经过,也是沈阳、铁岭、本溪三角带的中枢,这里1995年被划入抚顺经济开发区。2008年,抚顺经济开发区做出决定,将李石经济区和大南经济区两区合并,建立沈东经济区,成立李石社区管理处。

  随着抚顺经济开发区作为“沈抚同城化起步区和承载区”的确立,昔日寂静的李石小镇顿时热闹了起来。依据辽宁省政府编制的《沈抚 连 接 带 总 体 发 展 概 念 规 划 》 , 抚 顺 一 侧258.8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对外统称为“沈抚新城”,其中抚顺经济开发区118.6平方公里便是沈抚新城的核心区、起步区,成为沈抚新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按照辽宁省政府批准的《沈抚连接 带 总 体 发 展 规 划 》 , 委 托 美 国R H M 、G G E、N W等知名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完成了沈抚新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系列规划。随着规划的推进,先后完成了9个村屯的整体拆迁或部分拆迁,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交通、供电、供热、供水、燃气工程网络,3年来总投资25.7亿元,是建区前14年总额的2.3倍。如今,昔日沟壑交织的乡村,变成了土地集中连片的广阔发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沈抚新城的产业定位以城市空间布局作标准,核心区重点发展以金融、商住、办公、会展、研发等为主体的现代综合服务业;产业区依托辽宁(抚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重型装备及配件产业、石化电力装备产业、煤矿安全装备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4大产业集群。生态区重点打造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现代旅游业。

  按照规划,这座新城未来5年人口将达到20万左右。经过5~10年的努力,沈抚新城将成为沈阳经济区生态文明都市区建设的先行区,成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示范引领区。

  抚顺市有关领导在对沈抚新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时,用两个字概括了沈抚新城的核心定位———“融合”,于是两座城市在一步步走向交通同网、产业同步、市场同体、信息共享、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

  沈铁连接带上崛起的工业走廊

  “曾经拿惯锄头的手,现在经营起汽车工业了。”在日前举办的专用车生产基地招商推介会上,南北客商惊奇地发现,以农业大市著称的铁岭正在建设辽宁农用车生产基地,向世界专用车生产基地迈进。

  “沈阳经济区有多大,铁岭就有多大。”过去铁岭人羞于提及工业的发展,随着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上升到国家战略,按照与沈阳、长春两大汽车城错位发展的原则,铁岭市在沈铁工业走廊上规划建设占地面积38.33平方公里的辽宁农用车生产基地,目前该基地7平方公里起步区已经建成。

  如果说,沈铁工业走廊发展像一条巨龙,那么龙首就是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龙尾是辽宁换热设备产业基地,构成巨龙庞大身躯的则是涵盖全市18个重点工业园区的10大产业集群。作为辽宁省惟一的专用车生产基地,铁岭将重点发展专用车和专用车零部件产业,培植核心专用车企业,发展和延伸专用车产业链条。计划到今年年底,入驻企业要达到100户,年专用车生产能力达到25万辆。目前,康利客车、华翔消防车、道福道专用车厢、天信专用车、合力专用车等30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据铁岭市市长张竞强介绍,铁岭紧靠沈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滞后。铁岭市委、市政府以辽宁省实施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战略为契机,不失时机地进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发挥102国道和沈哈高速公路将铁岭和沈阳连接在一起的优势,谋划建设沈铁工业走廊,并将其作为实施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从根本上改变“农重工轻”的落后面貌。

  根据规划,沈铁工业走廊南起沈铁交汇的铁岭县新台子镇,沿102国道蜿蜒向北,一直到辽吉两省交界的昌图县毛家店镇,全长100余公里。沈铁工业走廊充分利用沈阳经济区巨大的辐射、吸纳功能,规划建设起步区为96平方公里的18个工业园区,并构建与沈阳经济区发展相配套的工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优质化,优质经济集群化”的思路,把发展专业特色产业园和集聚带作为重点,引导同行业企业最大限度集聚,实现由工业集中向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专用车、换热设备、起重设备、煤电及新兴能源、矿山设备及配件、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煤化工及生物化工、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等10大产业集群。其中,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辽宁换热设备生产基地、开原起重设备工业园、调兵山新能源和矿山机械设备生产基地等,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到2009年底,1560家企业入驻沈铁工业走廊,其中900家企业已经建成投产。465个在建项目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188个、占项目总数的40%;投资超5亿元的项目47个,占项目总数的10%。2009年沈铁工业走廊上的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占铁岭市工业企业增加值总量的72%。

  沿沈铁工业走廊一侧,各项功能齐全,初具规模的凡河新城区和东北商贸物流城拔地而起,使该走廊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相关稿件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工作人员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