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着弯儿硬挺评级机构
巴菲特听证会上耍太极
2010-00-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股神”巴菲特(左)卷入评级调查风暴,接受国会听证。                     (CFP供图)

  享有“股神”美誉的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与评级机构穆迪公司首席执行官雷蒙德·麦克丹尼尔2日一同现身由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 IC )在纽约举行的听证会,就信用评级机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角色接受质询。

  □记者 王龙云 实习记者 张媛 综合报道

  巴菲特此前三次拒绝FCIC邀请,但一纸传票,他不得不站在了听证席上。令许多期待“股神”语惊四座的人失望的是,听证会上的巴菲特颇有些打太极拳的味道。年迈而睿智的“股神”激励了穆迪首席执行官麦克丹尼尔。后者的证词同样透着一个“滑”字,既表现了态度万分诚恳,又强调了责任全无。

  就在同一天,欧盟委员会提议对将于今年年底生效的《信用评级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进一步修订,并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提高信用评级机构运作的透明度。大西洋另一端,美国国会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着加强金融监管的新法案。完美风暴即将来袭,获得“股神”声援的评级机构挺得过去吗?

  “我不知道谁会支付费用,反正我不会”

  巴菲特为评级机构辩护:很多美国人都犯了忽视危机预警信号的错误,评级机构的错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应被孤立出来接受指责

  此次名为“信用评级的可靠性、基于这些评级的投资决定以及金融危机”的听证会,目的在于探究信用评级机构的游戏规则,那些质量低劣的次级垃圾证券究竟如何获得信用A A A的最高评级,这些评级行为又怎样推动了金融危机。

  巴菲特此前三次拒绝FCIC邀请,但一纸传票,他不得不站在了听证席上。令许多期待“股神”语惊四座的人失望的是,听证会上的巴菲特颇有些打太极拳的味道。

  作为穆迪公司最大的股东,他为评级机构辩护说,很多美国人都犯了忽视危机预警信号的错误,评级机构的错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应被孤立出来接受指责。

  在听证会前,巴菲特曾对媒体表示,穆迪对一些次贷产品给出的评级并不是欺诈,而是错误。“我更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那些需要政府救助的金融机构高管们,而非和3亿美国人犯了同样错误的穆迪管理层”,巴菲特说,那些金融高管们才“应该下台而且倾家荡产”。

  巴菲特的看法是,穆迪和标准普尔公司与次贷危机有关,但并不意味着应该对此负责。评级公司用来评估许多抵押证券的模型“存在巨大瑕疵”,但房产市场中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这个“有缺陷的模型”,房地美、房利美、美国国会、媒体、投资者和 购 房 者 , 无 一 例 外 , “ 这 是 泡 沫 心 理 的 一 部分”。

  这位被无数投资者仰慕的投资神话人物坦称,自己同样没有预见住房市场泡沫的破裂。“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泡沫,极少有人会觉察到这个泡沫,而这就是泡沫的本质。”按巴菲特的理念,他购买的公司股票,都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如果我能预知住房市场危机将如此 严 重 , 那 么 我 早 就 会 选 择 卖 出 持 有 的 穆 迪 股份。”巴菲特认为,价格上涨是一种麻醉剂,影响了上上下下每一个人的推理能力。

  在被问及评级机构是否需要改变现有商业模式,即是否应该让投资者而不是证券发行者向评级机构支付费用,以避免出现评级机构因利益驱动而袒护证券发行商时,巴菲特说,穆迪的商业模式没有问题,而且消费者不会为此支付费用。“我不知道谁会支付费用,反正我不会”。

  有听证会委员质询巴菲特,作为穆迪最大股东,他本人是否应当对穆迪的失误承担一定责任。巴菲特表示,自己在多家公司都有投资,对每家公司的运作并不十分清楚。“我从未去过穆迪公司,甚至不知道它的地址,我只知道它的商业模式很好。”

  这种回答自然不会被理解为他的无知,更像一种搪塞。听证会委员继续追问———作为最大股东,巴菲特怎么可能对穆迪的运营一无所知?“股神”以他所持有股份的强生公司为例进行反驳。关于近来该公司召回产品一事,巴菲特表示他本人对制药企业实验室的工作并不了解,只是信任公司的良好管理会衍生出良好的信誉。

  年迈而睿智的“股神”激励了穆迪首席执行官麦克丹尼尔。后者的证词同样透着一个“滑”字,既表现了态度万分诚恳,又强调了责任全无。

  麦克丹尼尔说,此次住房价格下跌以及此后的经济大规模下滑“是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也承认穆迪在过去几年中对担保债券凭证(collateralizeddebt obligations)以及住房抵押债权(residential m ort-gage securities)的评级“非常令人失望”。公司对这些评级非常不满意,这有损于穆迪的声誉和长期价值。他还表示,公司正采取步骤改善其评级程序。

  不过,麦克丹尼尔也提到,投资者应该用评级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购买,出售或持有的一种建议。”

  巴菲特和麦克丹尼尔的证词显然并不能令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满意。这个由美国国会成立的跨党派调查委员会,负责调查并报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今年12月15号之前,该委员会须将调查结果及报告送交国会和美国总统奥巴马。

  在当天的听证会上,委员会主席安吉莱茨说,“穆迪因为给抵押贷款债券评级,近几年来利润飙升,从2000年的6亿美元上涨到2007年的22亿美元,和越吹越大的房地产泡沫是同步的”。据称,这期间穆迪对42625款住房贷款抵押债券授予最高评级,而东窗事发后,又不得不对其中89%的债券予以降级。安吉莱茨称“这些债券许多都涉及欺诈,即使没有欺诈,在现实中对市场也毫无用处。”

  “股神”力挺,义也?利也?

  巴菲特传记《滚雪球》作者艾丽斯·施罗德女士曾说,巴菲特其实就是当事人,“只要他是一个投资者,他就必须维护这些投资”。

  在此之前,巴菲特还力挺过身陷“欺诈门”事件的高盛集团。无论高盛,还是穆迪,目前在美国民众当中的声誉都呈日落之势。

  今年4月份,哈里斯网上评估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盛跻身于美国十大最差企业之列,与其为伍的是房地美、房利美、美国国际集团以及花旗等。其他几家入选不足为怪,皆因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摔得鼻青脸肿,得到“贵人”庇佑的高盛安然过关却依旧榜上有名,这只能解释为“群众关系太差”。

  穆迪也在美国政府的金融监管风暴下逐渐暴露出本来面目,很多美国媒体将三大评级机构视为本轮金融危机事件的重要帮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不久前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抨击评级者》一文,他说评级机构其实是个貌似高尚且值得尊敬的行业,实际上却制造了大量的利益冲突。

  这么一对难兄难弟,“股神”仍是不离不弃,真的是义薄云天吗?从经济利益上看,作为高盛、穆迪的大股东,巴菲特自然要维护其利益。

  有报道说,巴菲特30年多年来一直与高盛的互为犄角,“高盛帮助创造了现在的伯克希尔”,而后者也时常投桃报李。在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之时,巴菲特果断出手,斥资50亿美元注资高盛,既为当时风雨飘摇的美国资本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也给他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带来了丰厚利润。每年5亿美元的红利,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说法,相当于秒针“滴答”响一声,高盛就要付给伯克希尔15美元。

  至于穆迪,也算是巴菲特掌控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一位“老友”,自2000年购入后一直持有,直到2009年7月末,才因其面临运营风险和严格监管才开始减持。目前,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持有穆迪13%的股份。

  再往深了说,伯克希尔·哈撒韦也好,高盛、穆迪也罢,其实都是华尔街这个庞大金融机器的组成部分,只有让他重新开足马力运转起来,大家才有钱赚。也正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出发点,“股神”对目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力推行的金融监管计划没有多大热情,反而是处处提防,以免自己的公司遭受损失。在奥巴马提出向大银行征收“金融危机责任费”的建议后,持有高盛、富国股份的巴菲特公开表示反对,说自己实在不觉得他们(美国大银行)应该支付任何额外税款。

  当然,“股神”力挺高盛、穆迪,也与他对本次金融危机的认识有关。至少在他看来,该挨骂的是无能的政府监管机构,无论高盛还是穆迪,要么无可指摘,要么仅仅是犯了错,绝对与所谓的华尔街原罪无关,并且这些机构固有的盈利模式也不是诱发利益冲突的“温床”。

  巴菲特为信用评级机构辩护时说,相信包括标普和穆迪在内的评级机构“有着相当出色的业务”和“极强的定价权”,信用评级机构只不过与他本人犯了同样的错误,高估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程度。在谈到高盛“欺诈门”事件时,巴菲特认为高盛的做法无可指摘,面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民事指控,高盛仅仅是输掉了一场“公关战役”。

  正如巴菲特的老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查利·芒格曾打比方说,高盛就像一只从马戏团铁笼里逃出的老虎,对社会造成某种影响,然而,追根究底,是驯兽师没做好本职工作,“政府监管体系令我们彻底失望。”

  不过,无论怎么说,巴菲特对于口碑二字还是相当看中的。为了盈利落得声名狼藉,绝对不是巴菲特的首选。有报道称,在2010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开幕影片中巴菲特就别有深意地播放了自己1991年拯救华尔街投行所罗门公司时的警告:“如果让公司亏钱了,我还能理解,但是如果让公司名誉受损,那我将毫不留情。”这话不会是有意说给高盛和穆迪听的吧?

  评级机构真的清白吗

  美国密歇根州民主党人卡尔·莱文指出:“得到‘有毒’抵押贷款支持的高风险证券获得的评级是A A A,到最后还不如印刷这些证券的纸张值钱。”

  就本次为穆迪辩护而言,巴菲特强调了两点,一是评级机构犯了3亿美国人都会犯的错,二是目前的评级付费模式并不一定是错的。但“股神”的话就一定是真理吗?

  从历史上看,国际评级机构因评级结果不靠谱而遭质疑的案例并不少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失常、美欧公司财务丑闻事件中反应迟钝,更是逐步削弱了其长年积累起来的信用度和权威性。美国债券大王格罗斯在最新一期《投资展望》中指出,他们使用量化模型时,智商可能高达160,但常识方面则如同白痴。

  更严重的问题是,该行业的盈利模式难以避免产生利益冲突,为之后的更大危害埋下了祸根。

  英国《经济学家》几年前的一篇文章就曾指出,由盈利模式造成的利益冲突问题令信用评级公司处境尴尬。文章说,信用评级公司一方面要从请求他们进行评级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那里收取可观费用,另一方面又要对这些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或者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行评级。在利益驱动之下,信用评级公司难免“违心地”提高信用等级,以此作为巨额评估费用的回报。

  本轮次贷危机爆发前,三大评级机构秉着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职业操守,给很多债务抵押债券产品贴上最高评级的标签(之后93%被骤降为“垃圾级”)。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主席飞利浦·安格里兹就将穆迪形容为“3A工厂”,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穆迪共给予了4万多项抵押贷款相关资产3A评级。得益于此,穆迪此项业务的营业收入从2000年的6亿美元暴涨到2007年的22亿美元。一位在标准普尔结构性金融产品部门工作的员工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话:“我们什么都可以评级,哪怕他是头(被结构化过)母牛。”另 一 位 员 工 说 ,“ 评 级 机 构 创 造 出 一 个 更 大 的 怪物—————债务抵押债券市场(C D O )。但愿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已经富裕地退休了。”评级机构一直被当作金融市场的看门人。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下旬发表了一篇题为《评级机构数据在抵押贷款投资合同中助华尔街为虐》的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最终证明是非常之差的抵押贷款投资合同,当初是怎么获得看上去那么好的信用评级的?简单地说,就是问如何做才能堂而皇之地“挂着羊头卖狗肉”。文章给出的答案是,华尔街得到了隐藏在这些神奇评级背后的公式,并且挖来了一些上述公式的发明者———评级机构实际上将评级工具交给了银行,使得他们可以修改复杂的抵押贷款投资合同,直到评级模型产生出令其满意的结果。

  如此监守自盗,美国不发生次贷危机才是怪事。结果是“杯具”中的“杯具”,投资于这些“有毒”证券的投资者血本无归。美国密歇根州民主党人卡尔·莱文指出:“得到‘有毒’抵押贷款支持的高风险证券获得的评级是A A A,到最后还不如印刷这些证券的纸张值钱。”

  在巴菲特和麦克达尼尔出庭之前,曾就职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员工也接受了听证会的质询。曾担任穆迪高级副总裁的弗罗巴说,公司的文化氛围在2000年与邓白氏公司(D un& Bradstreet)拆分后发生了巨变,此前的学术气氛消失殆尽,分析师都突然意识到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做出准确的评级,而是帮助公司维持市场份额。

  “肯合作的分析师就能得到较好的反馈,升职加薪、奖金股权也都随之而来。”他补充道,而那些不合作的分析师,往往被开除。曾就职于穆迪公司的一位执行经理EricK olchinsky将穆迪公司称为“A A A加工厂”,受到许多来自银行方面(证券发行商)的压力,“银行也知道我们不可能放弃赚钱的生意”。另有员工表示,在C D O等复杂投资工具大量出现后,公司现有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曾就职于穆迪公司C D O评级部门的执行经理G aryW itt说,“公司利润空间非常大,尤其是在C D O评级方面,但管理层依然不愿雇佣更多员工。”

  大西洋两岸的监管风暴

  巴菲特他老人家有句名言,退潮后方能看出何人是在裸泳。照这路数续貂一把,不知道这波风暴过后,沙滩上还能剩下谁?

  尽管有“股神”为之撑腰,但穆迪等评级机构即将迎来大西洋两岸共同掀起的监管风暴。就在巴菲特作证的当天,欧盟委员会出台立法建议,提出要进一步严管信用评级机构。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建议,欧盟将设立一个名为“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的新机构,今后在欧盟范围内开展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必须统一向这一新机构登记注册,以领取欧盟“牌照”,并接受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的监管。对信用评级机构最具“杀伤力”的是,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将可以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决定展开调查,例如确定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如发现信用评级机构违反了欧盟规定,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将有权对其实施惩罚,包括处以罚款、暂停信用评级资格甚至吊销执照。

  在希腊债务危机一步步升级并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的整个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招致欧盟的强烈不满。债务危机的每次加剧背后似乎都有评级机构的影子,信用评级机构每次调低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都会在金融市场上掀起一番不小的风波,对市场信心构成沉重打击。

  除了加强监管,欧盟还有一个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结束在信用评级领域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建立并扩大欧洲话语权,避免受制于人。巴罗佐说,在信用评级这个敏感问题上,由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三家信用评级机构说了算是不正常的,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缺乏竞争尤其令人担忧。虽然欧盟委员会当天的建议尚未涉及建立欧洲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但欧洲争夺信用评级领域的话语权已是箭在弦上,接下来只是如何做的问题。根据已有的一些建议,欧盟将考虑推动自身信用评级企业发展壮大,与传统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抗衡,或者由独立的公共机构参与信用评级。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国方面也正在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措施。

  作为金融监管全面改革一部分,美国国会正考虑对以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三巨头为代表的评级机构实施新监管规则。众议院版金融监管议案打算废弃要求金融机构必须获得信用评级的法规,降低许多金融交易对评级机构的依赖度,还提出强制评级机构在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允许投资者就评级机构不计后果地作出高信用评级提起诉讼。参议院版议案提出建立一个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督的独立委员会,以指派评级机构为金融产品提供初步评级。不过,参众两院仍需协商,消除分歧,以合并这两个版本议案、完成立法。

  美国最大的退休基金C alpers也趁热打铁,对穆迪、惠誉及标准普尔三家公司提出了诉讼。该基金认为这些评级巨头对于结构投资产品的评级“严重失实”,致使其亏损了10亿美元。

  除欧美外,对评级机构加强监管也已经被纳入到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在去年4月的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上,与会领导人同意要加强对评级机构的注册管理和监督,尤其要避免其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巴菲特他老人家有句名言,退潮后方能看出何人是在裸泳。照这路数续貂一把,不知道这波风暴过后,沙滩上还能剩下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