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经济增长“加油”
2010-00-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来一些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这加剧了人们的担忧———他们担心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可能正在减弱。对于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而言,亚洲经济体的不断成功至关重要,而在此之际,有关全球复苏“引擎”正在减速的说法,让人尤为担心。

  但中国不一定有这些方面的担忧。随着中国政府出台为房地产市场降温和遏制银行信贷的举措,人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期已降至个位数,而对于制造业数据的偶然波动,中国政府不会特别在意。它同样不会过度担心眼下有关人民币汇率的争论。相反,中国的注意力仍牢牢地放在又一段增长期上———一段尚未到来的时期。与这些担忧相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石油日益浓厚的兴趣———对于任何增长“引擎”来说,石油都是一个关键要素。

  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今年创纪录的石油进口量,不过是增强了中国调整自身地缘政治战略的紧迫性。今年4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创下了每日逾500万桶的新高;今年前5个月的石油进口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确保稳定而长期的原油供应,是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对其石油来源及输入方式进行多元化调整。

  最近几周,中国已在这两方面取得了进展。安哥拉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但中国已加大力度,扩展在非洲大陆石油领域的安排。今年5月,中国与尼日利亚签署了一份价值逾200亿美元的协议,兴建炼厂及其它基础设施,这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

  同时,中国正在进行一场范围更大的转移,从中东转向非洲,使非洲成为中国的主要原油来源。非洲石油在中国进口中所占的比率,从2003年的24%升至2008年的30%。中国认为中东地区有欠稳定,且由美国主宰。中国对于伊朗(中国第三大石油供应国)的依赖,也使中国遭到国际舆论的批评,因为中国力求弱化美国牵头的对伊制裁。

  然而,从非洲进口更多的原油,只会使一个困扰了中国领导人数十年的问题进一步放大。中国80%左右的原油进口取道马六甲海峡,迄今为止,这条全长1100公里、位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航线,是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的最短线路。

  中国正竭力减轻对这条航线的依赖。这条水路容易遭到海盗和恐怖主义分子的攻击,但中国真正担心的,是外国干涉的威胁。一旦中美关系出现灾难性的恶化,那么封锁这条航线,便是美国可以亮出的一张王牌。所以中国新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寻找一条新的石油运输线路取而代之。中国在6月份与缅甸签署了一份修建石油和天然气管线的协议,这样中国进口的油气资源就可以通过缅甸运抵中国西南部地区。这条管线可以把2000万吨原油从中东和非洲输往中国。

  中国也考虑过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修建输油管线、高速公路或铁路,与中国西部省份新疆连接的可能性。虽然沿线的严寒以及巴基斯坦俾路支民族主义者可能采取的破坏行动延缓了计划的实施,但是相关谈判可能仍将继续。另外一条可行的线路,是一条穿越东南亚连接中国和新加坡的铁路,这条铁路可能在2015年前竣工。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解决其能源难题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向“西”看。大幅增加从中亚和俄罗斯的原油进口可能性尤其大。中国近日完成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线,其原油输送能力达到了每年1.5亿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上月也签署了一项协议,将使通过哈萨克斯坦管线输入中国的原油量在2013年前翻一番。中国和俄罗斯对于彼此之间牢固能源关系的双重依赖,将会使两国保持紧密的联系,合力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中国在美国视为自家“后院”的地区,也取得了迅速的进展。中国5月份签署的一项“贷款换石油”协议,将会把它从巴西的石油进口量提高到每天20万桶。此举进一步激怒了美国国内指责中国的批评家,他们警告称,中国这是在破坏美国在拉美的战略。

  抛开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不谈,为数众多的此类协议,表明中国对于石油的探求正飞速升温。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对于资源的猎取正向着新的方向蔓延。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尽管速度略有放缓———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不仅会影响原油价格,还将左右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如何控制其“渴求”,人们须拭目以待。

  (摘自7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络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