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热 背后有隐忧
2010-08-13      □记者 何雨欣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的私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炎炎夏日”,而这场“炎夏”似乎来得太过迅速,很多私募基金经理们感觉刚刚脱去了棉衣就已经需要开启空调。

  中国的私募基金行业需要一次适度的降温,适度的降温将会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期发展,而对于降温的范围来说,应该是全行业甚至是全社会。

  爆发式增长伴随着行业内问题的凸显

  曾几何时,私募基金,这个曾经闪现在西方财富故事会中的神秘字眼成为了中国投资界的一大热词,一个又一个回报率超过100倍甚至200倍的财富神话被传诵,一只又一只的私募基金完成募集,私募基金就此被蒙上了一层财富的面纱。

  根据清科集团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共有31只可投资于中国的私募基金完成募集,环比上涨68.4%,同比上涨190.9%,募集总额达到190.26亿美元,环比上涨84.6%,同比上涨616.9%,并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募资总额。虽然上半年的募资总额中百仕通与上海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中国的私募基金行业呈现出一种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迎来了自己的“风起云涌”。

  然而,看似兴盛发展的背后是否存在着忧虑?作为金融界里的高门槛领域,私募基金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种较为高端的投资领域,与高回报率相伴随的是高风险性,本不应该是想进入就进入,更不应该是想退出就退出,与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爆发式增长相伴随着的是行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凸显。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筹)会长邵秉仁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国内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私募基金热,但也伴随着很多问题,例如基金数量多但良莠不齐、基金管理人普遍素质不高、甚至还出现过有的基金打着私募旗号进行非法集资、扰乱金融市场等现象,这一方面需要市场的进一步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进一步规范与引导。

  低门槛竞争易导致过高的投资估值

  倪正东用“狂热期”来形容目前的中国私募基金市场,这位清科集团的创始人从事了近十年中国私募基金市场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他对目前中国私募基金市场的看法是“已经出现泡沫,并且有泡沫变大的趋势”。

  根据清科集团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私募基金的募资数量与总额虽然大幅增长,但从单只基金的募资额来讲依然偏小,以人民币基金为例,绝大多数人民币基金的募资额不超过10亿元。

  记者了解到,从我国的情况看,私募基金目前在进入上没有太高的门槛,私募基金采用的是有限合伙人制,只要资本金达到一定额度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即可成立,不需要太多的准入条件,所以,在目前国内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眼光锁定在这一新兴领域。

  进入门槛较低、回报率诱人,这让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在私募基金这一领域跃跃欲试。但与此对应的是:目前,很多真正拥有雄厚投资实力的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并不具备股权投资的资格。从我国来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具备进行股权投资的资格,保险公司的投资资格也在逐步放开,但是包括银行、证券公司等在内的诸多机构投资者仍然不具备相关资格,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无法真正进入私募基金这一领域。

  很多私募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现在投资一个项目越来越难,通常一个项目都会有很多基金在抢,一些项目就会借此抬高价格。正如倪正东所说的,目前,私募基金行业内的竞争容易导致投资的估值过高,从长远来讲,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有害的。

  健康发展应引进先进的投资理念

  进入7月以来,两家国际顶级私募基金在中国的动向引人注目:

  百仕通首只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工作过半,在整个募资过程中百仕通严格控制有限合伙人数量,而投资理念是否契合是首先考虑的要素。

  凯雷以1 .75亿美元投资正大卜蜂国际,凯雷表示,凯雷进行的是价值投资而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交易完成后,凯雷将在一段时间内在公司治理、人才引进等方面帮助企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

  私募基金行业中有一句行话叫三分投资,七分服务。作为一种投资工具,私募基金的投资有自己的模式,有自己的规则,而在其投资理念中包含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提供增值服务。

  “投资者进入企业,实际就是变成了股东,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要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从事基金管理的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素质相对较高,要懂金融、懂企业管理。”邵秉仁说。

  投资应该遵循谨慎与理性的态度。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国内私募基金行业持续升温,但包括增值服务、长期投资、自愿发起、风险共担等在内的私募基金的投资理念仍然没有在行业内形成,应多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私募基金的先进投资理念。

  正如ID 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所说的,我们的基金真正开始赚钱是在成立七年之后,做私募基金这一行业是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真正的实力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