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落脚点也是出发点
———“五中全会”精神纵深谈(五)
2010-10-26     □赵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总共4700多字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改善民生”被提及5次。回望过去5年,“重视民生”已经成为中国在经济转型中的突出亮点;展望未来,“改善民生”更是未来5年中国谋发展、促发展的工作重点。

  五中全会在审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稿中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公报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高度。

  “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体现。随着以G D P作为唯一考量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从政府到民间都意识到,依靠牺牲环境、资源和降低人力成本来达到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刻。“改善民生”作为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体现,实际上顺应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甚至可以这么说,民生是考量经济增长模式是否真正转变的标杆之一,什么时候国富民也富了,什么时候经济增长模式就转变成功了。

  “改善民生”将使社会财富分配更为公平。一个国家的发展,公平和效率是永恒的主题。通过“改善民生”,社会创造力、国家发展活力才会得以进一步提高。值得高兴的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财力,已经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在接下来的5年中,面对越来越大的“蛋糕”,国民能分到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也会越来越多。通过“改善民生”这一主线,实质上的改革重点将直指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医疗等敏感领域,所有国民都将切实受益。

  “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中,消费一直是难点。原因也很好理解,在社会整体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中国的老百姓不但不敢“今天花明天的钱”,就是在“今天花今天的钱”时也尽量节俭。而一旦社会基础保障体系得以完善,百姓在无后顾之忧后,才会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拥有更多安全感,对未来抱有更好的期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