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意味着什么?丰盛的大餐、疯狂的“血拼”,还是礼物、假期和旅行?在国人热衷过洋节的今天,有多少人明了圣诞节的真谛———爱与希望。在圣诞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感动、分享、传递。
圣诞慈善活动
雪中送炭 弱势群体
这不是一列普通的火车,它横跨加拿大一路驶来,为当地的食物银行募集食品和钱;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它把已到疾病晚期的孩子带上蓝天,留下难忘的记忆;这不是一顿简单的圣诞大餐,那些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者可以从中感受过节的温馨;这不是一次平常的美容,生活不幸的妇女可以因此重获自尊、重建信心和希望。
□记者 黄晓南 马丹 报道员 克丽丝廷 艾伦 温哥华报道
镜头一:圣诞专列为慈善而行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横跨北美大陆,东起蒙特利尔,西至温哥华。每年圣诞前夕,太平洋圣诞专列就会一路驶来,沿途在每个停留的城区为当地的食物银行募集食品和钱。这辆列车同时还是一台移动的摇滚秀,列车每到一个地方,便放下一节车厢的整块壁板,形成音乐会的舞台,为沿途的加拿大社区上演摇滚音乐会,目的是为募捐造势。食物银行是专为穷人免费提供食品救济的慈善机构。
“这真是令人惊奇的经历。这是我们运作加拿大太平洋圣诞专列的第十二个年头了。这期间,我们共为食物银行募集了560万加元和230万磅食品。这些捐助来自于观看专列演出的人们。”加拿大太平洋圣诞专列的发言人麦克·洛韦基奥说。
加拿大太平洋圣诞专列项目始于1999年,迄今已行驶了85,764英里,相当于环游地球3.5圈。加拿大太平洋圣诞专列已成了沿途城市一个特定的节日项目,也是家庭和亲朋好友间聚会欢庆节日的去处。“这是我们大家借节日之际,回报我们有困难的邻居的一种方式。”麦克·洛韦基奥说。
镜头二:圣诞大餐款待贫困一族
在温哥华市中心东区,聚集着大约4000名无家可归的人。但这些人没有被遗忘,因为联合福音使团举办的年度圣诞大餐活动专门款待他们,让这些人感受到过节的温馨。
从1940年开始,联合福音使团对弱势群体提供了多种帮助,例如戒酒戒毒计划,帮助人们自力更生、为社会作贡献的恢复生活计划。年度圣诞大餐活动则是为那些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圣诞大餐。
“这是非常重要的活动,之所以重要,有几个原因,大街上有饥饿的人,还有那些陷入毒瘾、酒瘾难以自拔的人。这个活动不仅提供一顿热饭,许多火鸡和土豆泥以及各种调料。同样重要的是,这个活动提醒人们,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还有希望,我们可以起重大作用。”联合福音使团负责人比尔·莫拉德说。
大约300名志愿者在现场参与准备餐食和服务。所有的食物都是捐赠的,或者是用人们的捐款购买的。这次圣诞大餐用了150只火鸡,相当于1200公斤的肉。另外还用了大约400公斤的蔬菜。每位客人在吃完饭离开时,还获赠了一双新袜子,让他们的脚能够保暖。
从事金融规划工作的志愿者特雷莎·布莱克·休斯对自己能参与服务感到非常高兴。“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我们已经拥有很多,我们对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心怀感激。我觉得来结识这里的人们、与他们分享一点东西非常好,分享的东西很简单,袜子、橘子,这可以有助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光明。在我看来,这就是这个活动的意义。”
镜头三:重症病童蓝天迎圣诞
对于身患重病的孩子来说,和圣诞老人一起在蓝天上飞行的确是次不寻常的圣诞经历。今年圣诞节前夕,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儿童医院的孩子们登上一架“塞斯纳”喷气机,在温哥华周围的低陆平原和邻近的温哥华岛上空进行了20分钟的特别飞行。这次飞行由加拿大主要的通讯和电话公司之一研科公司执行。该公司还在从多伦多到维多利亚的全国各大城市执行这类飞行。
这些孩子身患呼吸疾病、饮食失调、精神疾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其中许多都已到了疾病的晚期。他们登上飞机,同圣诞老人一起飞行了半小时。这段经历将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研科公司公关部负责人凯文·萨尔瓦多里说,这些孩子每年不得不长时间住院治疗,因此公司认为把快乐传递给他们非常重要。“对我们来说,这不是炒作或宣传。我们今天在这里所做的只是以一种对人们有意义的细微之举来回报社会。”
在参加温哥华上空观光活动的10名孩子中有汉娜·施奈德和她的哥哥霍尔登·施奈德。她的父亲贾森·施奈德说,三岁半的汉娜患先天性心脏病,经常需要上医院。孩子能参加今天这个活动,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镜头四:不幸妇女换上圣诞新妆
加拿大温哥华东区一个社会服务中心常年为生活窘困或无家可归的妇女举办名为“美容之夜”的活动,提供免费美容美发等服务。12月13日晚,该中心组织迎圣诞特别活动,帮助生活不幸、属于弱势群体的妇女以美丽的姿容迎接圣诞节。
活动场地的布置充满了温馨的圣诞气氛。在这样安全、放松和友善的环境中,平日被社会边缘化的妇女们愉快地享受志愿者专为她们提供的剪发、修甲、面部护理等服务。此外,她们还可以在现场登记参加生活技能、健康营养、个人发展、就业面试技巧等培训项目。
不仅如此,当晚所有女客人都获赠一只圣诞袜子,里面不仅装着巧克力等圣诞糖果,还有洗发液、护肤乳、指甲刀等女性生活用品。这样的圣诞礼物当晚共送出了200多份。
扮演圣诞老人的退休警察戴夫·迪克森负责为大家分发礼物。他说,看到这些妇女脸上愉快的笑容,觉得自己的劳动意义非凡。
特蕾西·拉波因特患有癫痫和哮喘病,靠社会救助生活。她说,自“美容之夜”活动开办以来,她就是这里的常客,因为志愿者和蔼可亲,“虽然我的生活很艰难,但这里的确令人很放松,让我感觉自己受到尊重”。
“美容之夜”创办人卡罗琳·麦吉利夫雷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一活动每周举办三四次,如今已开办了10年,共有1000多名志愿者为温哥华东区的妇女提供了超过1.1万次美容服务。目前,“美容之夜”活动已经扩大到加拿大其他城市。
麦吉利夫雷说,许多贫困妇女经历过种种不幸,美容可以帮助她们重获自尊、重建信心和希望。同时“美容之夜”也有助于社区建设,让被社会忽视的妇女群体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
神秘圣诞老人
百元大钞 传递温暖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街头出现几名神秘圣诞老人。他们会在微笑着跟你握手说“圣诞快乐”的同时,把一张百元大钞塞到你手里。神秘圣诞老人这样做并非为取乐,而是希望能让需要帮助的人体会到温暖和幸福。
□荆晶
“这真好,真好,”阿兰娜·麦克伦登接过神秘圣诞老人送来的钱,激动不已。她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一早起来打开家门,会看到一群善意的陌生人送钱给她。
相似情景在神秘圣诞老人所到之处不断上演。
在一家折扣商店旁,店员费利西娅·亚当斯正在帮顾客拿东西。她心情沉重,因为医生说,居住在纽约的父亲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她需要尽快前往纽约,但又负担不起旅费。当神秘圣诞老人把100美元交到她手中时,她激动得流下眼泪,喃喃地说:“我太高兴了。”
这些神秘圣诞老人大多是夏洛特的生意人。他们自愿从自己的银行账户中取出数千美元,分发给城市中的陌生人。这些人不愿意公开身份。一名商人说,这个活动能让自己“给别人送去纯粹的喜悦”。
活动灵感来自堪萨斯已故商人拉里·斯图尔特,他每逢圣诞假期会派发百元大钞。如今,已有不少城市的居民效仿,希望以此传递圣诞精神,唤起人们随手做公益的意识。
今年是神秘圣诞老人在夏洛特“现身”的第四年。夏洛特警察局和消防队的志愿者也加入其中,保护神秘圣诞老人,同时向他们提供需要帮助人士的信息。就连警察局局长也亲自出马,“保驾护航”。
圣诞老人的帮助对象大部分是媒体上报道过的人物,但路上遇到行动不便、走路缓慢的老年人时,他们也会停下来。
经过夏洛特南部一处住宅区时,圣诞老人看到戴纳斯迪·泰勒正握着2岁儿子的手,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给泰勒送去100美元。“他是个漂亮的小男孩,”一名圣诞老人说,“给他买点好东西。”
“这太好了,”泰勒说,“我惊讶不已。”
圣诞老人来到学校,给辛勤工作的老师送去问候;穿过商场,给收银员和顾客带去温暖。一名收银员接过钱,激动得哭了起来,一名没钱支付取暖费的老者和一名即将失去房产的老者拥抱在一起。
“我今天不能再继续工作,”一名负责护送圣诞老人的志愿者边说边抹眼泪,“他们的行为让我感动得无所适从。”
百年济世基金
你的愿望 我来买单
1911年圣诞节,《纽约时报》时任老板阿道夫·S·奥克斯施舍流浪汉的经历带给他一丝灵感。次年圣诞前夕,他指派一名记者赴纽约市大大小小福利机构,专门采写穷人的故事。奥克斯随后决定,以《纽约市100个最急需帮助的事情》为题,刊登穷人故事。相关报道广受读者欢迎,同时吸引了大批读者踊跃捐款。过去99年,这家报社的读者总计捐款2.5亿美元,以解他人燃眉之急。
2010年至2011年的第99届“最需要帮助基金”活动11月6日拉开帷幕,《纽约时报》及其网站还刊登了过去一年间获得基金帮助的人的故事。
□杜鹃
“疗伤”单身母亲
家住纽约东部的琳达·戈尔茨坦曾因接受过精神疾病治疗而遭原先工作单位排挤,无力支付房租,《纽约时报》基金帮她解了困。
戈尔茨坦现年53岁,仍在供23岁女儿上大学。她先前在拉瓜迪亚社区学院担任登记员,但从去年起发现自己的行为有些古怪。
她说:“我开始从一个极端变成另一个极端,发现自己工作时经常打盹,甚至不愿去上班。”
医生诊断戈尔茨坦患有人格障碍。“医生说,我恐怕从24岁便开始这个样子了……但我确实不知道,”她说。
戈尔茨坦请假并接受了5个月药物治疗。由于没有收入来源,戈尔茨坦和女儿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甚至无力支付房租。“有一个月,我不得不用女儿的助学贷款付房租,”她回忆道。
今年5月,戈尔茨坦找到负责管理《纽约时报》慈善基金的“布鲁克林和皇后区天主教慈善组织”,次月领取了800美元援助金。
这家慈善组织的员工菲亚·萨米说:“许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会选择放弃,靠领取救济金过活。但戈尔茨坦坚持要回社区学院重新工作。”
谈到申请《纽约时报》援助金一事,戈尔茨坦说:“做这个决定十分困难,我一辈子都在工作,但如果没有这笔基金,可能就遭房东赶出来了。”
据《纽约时报》记者珍妮弗·马夏报道,戈尔茨坦现阶段正努力工作。社区学院注册员的工作令她每年收入4.1万美元。另外,她每周还在交流和演讲班授课,赚取185美元。
重塑震后人生
2009年1月12日,生活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朱迪思·拉辛刚刚在家中为双胞胎女儿马克—利萨和马尔基沙做好饭,地震发生了。
拉辛回忆道,“当时的35秒钟,让我感觉像是永远”,“好像100万列火车同时朝你开来”。
拉辛一家在地震中失去了住所和几乎所有财产,她工作11年的化妆品公司大楼以及女儿的学校也不复存在。
好在两个女儿出生在纽约,拥有美国国籍。地震后,拉辛便带着女儿去纽约生活。作为女儿监护人,拉辛获得了临时居住权。一家三口现在生活在布鲁克林区一个小房间里,靠政府救济金过活。每月500美元房租出自他们的积蓄。
今年8月,拉辛向“布鲁克林和皇后区天主教慈善组织”申请800美元援助金。在这笔资金支持下,两个女儿现在是纽约市“第217公共学校”二年级小学生,而拉辛正在接受就业培训“我是那种愿意工作的人,非常独立”。
800美元中的375美元用于支付女儿的校服、鞋子和书包,另外425美元供拉辛上培训班。
拉辛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拒绝设想今后生活艰难的情景。她看着自己租住的小房间说:“这里很小,但我喜欢,只希望孩子能生活在舒适环境中。她们是我的全部。”
关怀孤寡老人
102岁高龄的非洲裔美国老太太玛丽·斯潘塞出生时,美国女性尚未拥有投票选举权,民权运动也没有展开。她年轻时有过一段不幸福婚姻,婚后3年离婚。
现年64岁的退休警官约翰·麦卡伦现在是一名社工,过去5年间经常拜访斯潘塞,为她提供帮助。麦卡伦说:“第一次来拜访斯潘塞时,我还有黑头发,但现在头发已经全白。”
麦卡伦形容斯潘塞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你觉得,自己到了60岁,就什么都明白了,但当你和一个比你大30岁的人交谈,便会发现其实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斯潘塞年轻时曾靠做家政服务挣钱,90岁才退休。没有孩子的她如今独自生活在切斯特港一家专门服务老年人的辅助生活中心。
她每月虽能领取923美元社会保险金,但享受不了食品券和医疗保险,不得不省吃俭用。
于是,麦卡伦替老人从“纽约大主教管区天主教慈善组织”下属机构申请了《纽约时报》援助金。斯潘塞依靠这笔325美元的援助金购买了新衣服、鞋子和内衣。
“纽约大主教管区天主教慈善组织”也是管理《纽约时报》援助金的慈善机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