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长假,旅游休闲成了近期热门话题。本期,我们选取了全球各地趣味十足的玩法与景观,邀您一同去找乐。
游玩发财两不误 美加渐兴寻宝游
□孙扬
寻宝游在美国和加拿大逐渐兴起。游客们在深山中寻找宝石,在河流中淘金,在小岛上寻觅海盗埋藏的宝藏,如果运气好,或许游玩、发财两不误。
采石
美国阿肯色州“钻石坑”州立公园是北美地区唯一向公众开放的钻石矿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寻宝。
多数游客挖出的钻石重量不足1克拉,难以切割加工。不少游客把找到的“宝物”带回家,留作纪念或者制成饰品。
除钻石外,这座公园内埋藏多种珍贵矿石,如紫水晶、玛瑙、碧玉、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等,供游客发掘。
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宝石山”,游客们寻找形状、大小各异的宝石,相互比较谁找到的宝石个头大、成色佳。宝石山业主凯·布坎南说:“人们喜欢寻宝,因为这种感觉像赌博。每个人都期待能有大收获。”
淘金
近些年黄金价格攀升,促使不少游客像19世纪淘金者一样,前往加州感受“淘金之旅”。
加利福尼亚淘金公司工作人员引领游客参观加州最高产的伍兹河金矿。游客们挽起裤腿和袖子,弯着腰在溪流中寻找金子。如果淘出的金子重量不超过14克,游客可装进腰包。
除亲身参与淘金,游客可以造访金矿附近的小镇,感受采金工人的生活,参加淘金课程,学习淘金技巧。
项目创始人罗布·戈勒姆说,人们喜爱淘金,是因为找到金子时心情激动:“无论金子是大是小,游客享受的是寻宝乐趣。”
探宝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橡树岛大小类似一个中型体育场,相传岛上有16世纪西班牙海盗埋藏的金银财宝,因而吸引了众多探险家和游客。
300年来,一批批探险队和寻宝人来到橡树岛,着手挖掘,最终空手而归。即便这样,一些探宝队仍然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许可证,在岛上发掘。
平日,普通游客不可以挖掘;一年一度“橡树岛寻宝节”,游客得以尝试寻宝。
所以,无论沉迷于涉及橡树岛的传说,还是希望找到宝藏,寻宝之旅终归会让游客难以忘怀。
逛气味图书馆嗅出美好记忆
□记者 赵颖 北京报道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段或几段关于气味的记忆。它可能是儿时跌倒闻到的泥土香,可能是妈妈洗衣时的肥皂气息,也可能是美食散发的清甜味道。你是否曾经遍寻这样的记忆而不得?或是,在遇到相似场景时因为少了那一抹气味而令感觉缺失?
现在,在北京三里屯V illage,在上海田子坊,在成都、杭州和深圳这样的城市里,人们可以走进一家叫“气味图书馆”的小店,找到让记忆鲜活起来的气息。
没有炫目的装饰,在一片素白的店里一瓶瓶除却了繁复包装的香水以最本真的气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用者。
“它就像一个实验室,有整齐干净的架子、玻璃瓶和棉花,像是回到中学时代。你会频繁地打开瓶盖,小心翼翼地去享受不同气味带给你的惊喜。”已经去过多次气味图书馆的陈思羽说,她刚刚买下了“雨后花园”。
气味图书馆来自纽约,主营品牌是曾获被称为香水奥斯卡的FiFi奖的D EM ET ER。它以打造生活中的各种气味为宗旨,将天气、植物、居住空间、食物,以至人们的情绪转化为眼可见、鼻可闻的香水。经典产品包括“雪”“甘蔗”“雨”等等,常常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在气味图书馆的粉丝群中,不乏厌倦了传统香水脱离生活的味道和高高在上的价格的人们,他们更倾心于自然而平和的气息。来这里的,有白领,有学生,还有甚少踏足奢侈品香水柜台的年长老者和男士,大家无一不是安静地一瓶瓶试闻,你会发现他们脸上突然泛起一抹微笑,那就是找到了喜欢的味道。
许宗琳来自南方滨海城市,干燥的北京常令她思念家乡的雨季,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气味图书馆。“在那里,我挑中了其中一只叫‘雨’的香水,深深一嗅,毫不设防,气味翻滚着记忆跌撞了出来:海岸线蜿蜒的城市里,随意下了一阵雨,旧时的街巷中,泥土夹带了新绿的清新,每一幕都随着前、中、后调变得更具象,甚至阳光蒸发过的海风中带着一点盐粒的咸,都刻画得仔细。禁不住买下这只小瓶。”
在繁忙且远离自然的都市里,气味图书馆营造的氤氲空间让你可以用鼻子找回美好的记忆。它的官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边怀旧,一边展望未来”。
巧克力版微缩景观眼福口福一起饱
□乔颖
法国巴黎凯旋门、意大利比萨斜塔、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意大利罗马圆形大剧场、希腊帕特农神庙……当一件件精美的微缩世界著名建筑展现在你面前,你一定想不到,它们竟是由巧克力制作而成。
这些巧克力雕刻出自意大利人米尔科·德拉韦基亚之手,除了让人一饱眼福,还让人胃口大开。
巧手耐心
德拉韦基亚是意大利著名巧克力制作大师。当普通的巧克力制作无法满足创作欲后,他以世界各地著名历史建筑为蓝本,用黑、白巧克力雕刻出它们的微缩复制品,展现各个历史建筑的风貌。
与冰雕制作过程类似,德拉韦基亚总是先找来一整块巧克力,大刀阔斧地去掉外部多余部分,在雕出建筑雏形后开始精雕细琢。
巧克力雕刻是一种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灵巧的双手,还需要极大耐心。为追求最终成品惟妙惟肖,德拉韦基亚和他的创作团队在雕刻过程中没有忽略历史建筑上的细节,包括残缺。比如阿布·辛拜勒神庙,他连法老雕像的脚趾和胡子都一一刻出,毫不含糊。
将时尚嗅觉融入巧克力
德拉韦基亚很早就展现出对甜食的喜爱和制作兴趣。13岁起,他就利用寒暑假以糕点师身份打工,并从那时决定了自己的未来。他在个人网站上写道:“我很快就知道咖啡馆生意将伴随我一生。”
后来,德拉韦基亚到隆加罗内酒店经营学校学习。20多岁时,他开始对巧克力雕刻产生兴趣并到处参加比赛,拿下多个地区和国际奖项。2006年之后,他把全部心思“贡献”给巧克力。
尽管德拉韦基亚自认属于传统主义者,但在创作上他并不保守,而是以敏锐的嗅觉感知潮流走向,将其融入巧克力创作中。
新作米兰展出
德拉韦基亚的甜蜜事业还让他入主《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去年4月,他带领的创作团队用白巧克力雕刻出微缩版米兰大教堂。成品高1 .5米,长2.5米,使用了5.37吨巧克力,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确认为“世界最大巧克力雕塑”。
微缩版米兰大教堂刷新了德拉韦基亚2009年创下的世界纪录。先前纪录为他创作的巧克力版多洛米蒂山,使用了大约3.5吨巧克力。
德拉韦基亚的创作团队耗费多日才完成巧克力版米兰大教堂。成品在米兰C arosello购物中心内公开展示,剩余边角料分成小份出售,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海地儿童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