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动态
2011-06-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信诚基金刘浩:市场三季度将进入震荡筑底阶段

  信诚新机遇股票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刘浩表示,市场将在三季度进入震荡筑底阶段 。 近 期 来 看 , 市 场 仍 然 存 在 很 多 风 险点,如企业去库存化的持续、中短期内通胀预期加强、房价的坚挺等,而经济的基本面反映在上市公司基本面上,就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这种情况在三季度还将延续。

  刘浩表示,从最新情况判断,6月份CPI将继续攀升。通胀峰值向后推移,将给宏观经济和政策带来压力。宏观货币政策在年内将继续保持紧缩态势。不过,他同时认为,同2008年相比,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是整体的系统风险,仍然属于可以通过积极适当的政策调控和管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目前的股价调整,特别是对新的基金来说,意味着非常难得的买入时机,新一轮牛市行情可能在年底或者明年出现。

  刘浩表示,从目前来看,A股市场正蕴含着两方面机遇。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所带来的投资方向上的新机遇;另一方面,股市在经过前期震荡调整后,目前整体估值已处于底位区域,未来将迎来反弹机遇。在刘浩看来,下半年以及明年市场的机会将主要出现在:不受政策紧缩影响甚至受到政策鼓励的战略新兴行业,比如科技、节能减排、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消费类行业企业,非周期特征明显,增长稳定,业绩表现清晰;银行、地产等周期类行业,由于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也不排除出现良好投资机会的可能性。        (刘振冬)

  上投摩根杜猛:待机布局新兴产业

  近期市场震荡下行,作为投资风向标,主力机构的建仓路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德圣基金研究中心6月9日测算报告显示,最具进攻性的股票型基金仓位,年内首度降到了80%以下。据粗略测算,基金经理手中可供加仓的“弹药”超过两千亿元。据专家分析,目前基金握钱在手,其意欲“屯兵”新兴产业。

  事实上,今年以来,专门投资新兴产业的主题基金也不断涌现。数据显示,今年头5个月,已经成立的38只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中,具有明确的中小盘、新兴产业特征的就达17只,占比将近一半。目前正在发行的上投摩根新兴动力股票型基金也直接剑指“新兴”。

  上投摩根新兴动力股票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杜猛近日表示:市场在最近半年所出现的风格逆转犹如“倒影”:从去年高估值、中小盘、新兴产业的一枝独秀,到今年低估值、蓝筹品种的逆市稳健,整个市场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下半年市场能够转守为攻,机会将在新兴产业中。杜猛建议投资者要学会用小钱做大投资,帮助自己实现长期理财的目标。         (韦夏怡)

  国投瑞银董晗:借道上游资源备战通胀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剧烈震荡,20日开始发行的国投瑞银中证上游资源产业指数基金拟任基金经理董晗表示,近期由于避险情绪的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从而使商品价格出现高位震荡走势,但大宗商品未来的走势更多是受其自身供需的影响。在全球经济恢复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资源约束不断提高、稀缺性不断强化下,资源价格长期上涨的趋势不可避免,拥有资源的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均具稀缺性,属于较好的投资标的。

  历史数据显示,在通胀期间,上游资源相关产品价格以及其公司股价对经济活动敏感,往往与C PI同方向波动,具有良好的抗通胀性。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普遍采取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资源品价格一路飙升。截至今年4月底,全球商品价格指数与金融危机后的低点(2009年2月)相比已上涨73%,同期黄金价格上升81%,白银价格更是在过去两年内上升297%。(韦夏怡)

  中银基金李建:新发转债基金迎布局良机

  受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准备金率影响,近日债市资金面趋紧,成交缩量,收益率全面上行。机构投资者认为,在市场震荡调整的过程中,估值较低、债性保护较强、正股基本面较优的可转债品种将呈现较好布局时机。

  中银转债拟任基金经理李建表示,从央行此次上调存准率的时点判断,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可能比单纯上调一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还要大。由此带来的债市调整、A股震荡有望为新发可转债基提供布局良机。具体来看,考虑到宏观政策影响的滞后性,未来C PI在一段时间后出现下滑,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将提前出现,预计股票市场也会相应地因政策放松预期出现反弹。基于此判断,当前收益率上行、转债价格向下调整相当于为投资者提供了越来越便宜的转股期权的机会,也为新发转债基金提供了建仓良机。

  值得关注的是,在可转债的投资过程中,包括强制赎回、转股价向下修正在内的多项条款都可为持有人取得较好的收益提供保障。李建表示,未来中银转债基金一方面将通过一级市场积极参与新转债认购,另一方面将把握好较确定的转债转股给转债带来的投资机会。纯债方面,中银转债基金也将积极把握包括可分离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在内的信用债给基金提供的正回报机会。     (韦夏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