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百岁“后起之秀”
2011-06-24     □马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曹鹏博士是一位集美术评论家、画家、报刊编辑为一身的著名学者,先后创办主编有《中国书画》、《中国印》、《美术图书评论》、《主流》、《收藏文摘》等多种刊物,并著有《大师谈艺录》、《文博书画大师》等著作,还曾参加过中组部组织的博士服务团,挂职任云南省国资委副主任。由于自己的艺术经历和涵养爱好,在挂职期间闲暇之余,他发现了一位久处西南边疆的传奇百岁艺术家,也就是其新著《我这一百年》中的主人翁袁思齐老人。

  袁老先生今年101岁,上世纪30年代先后求学于四川岷江大学艺术系与成都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云南昭通、楚雄、大理、昆明等地任教,1949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1年享受离休待遇。袁老作为一位真正跨世纪的百岁长者,从1910年到2011年,见证了清末民国的溥仪、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再到新中国的毛泽东、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多个历史时期,他笑称自己是“三朝袁老”。

  袁先生不仅是一位长寿仁者,也是一位八十年如一日不断进行创作的民间艺术大家。袁老在民国时期受过诸多名家的严格教育,加上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仅精于书法篆刻,还兼通刻铜、绘画,而且在这些方面都有着过人的造诣。尤其是其书法,其大家地位早在1945年就奠定了。这一年抗战胜利,当时驻云南的最高军事长官宋希濂按民国政府命令为松山战役阵亡的抗日英雄树立将士碑,其碑名和牺牲人员名单就是由当时被称为“滇西一支笔”的袁老书写的。据曹鹏研究介绍,袁老的篆书和行书成就最高,他的篆字绵厚劲道,骨力开张,挥洒自如,严谨规范,且字字有出处。举其《自临旧印篆书册》为例,尺笺上的书法随意放松,大气磅礴,大有不让历代名家之处;他的行草笔随心走,潇洒飘逸,兼有二王神韵,也得颜苏真谛,妙处可与民国大家比高低;其小楷也毫不逊色,不仅工整规矩,而且清秀精美,有欧体遗风。更难能可贵的是,袁思齐先生年逾百岁,依然笔法弥坚,不见丝毫衰老的痕迹。这确是中国书法界的一大奇事,一大喜事。

  也许有人会问,袁老的书法如此之好,却又为何在书法界名气不大?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常言道,山野有奇人,民间有大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袁老久居西南边陲,又是一普通百姓,年轻时虽有“滇西一支笔”的美誉,可他早就淡泊了名利,只把书法作为一种爱好,进入了孔圣人所言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境界了,他认为自己写字只是自娱自乐,从不愿以书法家自居,至今也没有加入书法家协会。

  他秉承诺,守信用,不自欺,不欺人。他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他的作品一般不卖钱,对喜欢他作品的普通人,他舍不得收钱;对兴趣相投的同好,他从不吝惜自己的作品,赠送友人时,其口头禅是:“拿去玩玩”。袁老自己最得意的印作之一是“游于艺”,他的确是把书法及其他艺术爱好都当作游戏一般。也正是由于这种难得的心态,在摒弃了功利色彩之后,袁老得到了最大的乐趣和满足。

  袁老的作品目前已被北京、上海、江苏、云南等地的收藏家所认可,书法每平方尺一万元,绘画每平方尺三万元,价格还在上涨中,他还为很多公共设施与企事业单位题写牌匾,大型画册《美院名家作品集袁思齐》也即将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袁思齐先生———这位跨世纪的百岁“后起之秀”,之所以能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与曹鹏博士的努力推介是分不开的。在云南挂职期间,经友人介绍,他得以与老人相识相交,并为袁老的道德修养艺术功底所深深折服。他认为对这位百岁老人,这位几十年如一日至今仍在不断创作创新的大师,必须尽快进行“文化抢救”,而自己对此更是责无旁贷,有义务为这位国宝级大师宣传呐喊。于是乎,便有了这部新著。我们感谢曹鹏博士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我们同样热情期待袁老的作品能够早日在国家美术馆展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眼一睹其八十多年积淀的艺术成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