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如,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一个在学校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抱负的年轻人,当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奉献一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时候,他就决心用一生来践行耳熟能详的誓言。
如今的刘汉如,是安徽星马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华菱重卡之父,一个意在携星马逐鹿海内外的人,一个高树民族自主创新品牌大旗的人。
无论有多少身份,无论有多少头衔,接触刘汉如,透视他身后庞大的安徽星马集团,仍能强烈地感觉到他更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一个战斗在经济前沿的时代优秀代表,一条民族的脊梁。
徽商传承 江淮多才俊
刘汉如出生于安徽,那里是中国商业的兴盛之地。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随着清末封建经济的没落,徽商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然而,徽商身上数百年的精神沉淀却在今天日益发扬光大,刘汉如,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穷困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小本起家,闯荡商海。徽商少有受挫折便一蹶不振的,血液里流淌着百折不挠,不成功决不罢休的传统。徽商还善于掌控市场风云变幻,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古时所从事的五大行业:食盐、粮食、木材、茶叶、典当无不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而随机经营的。正因为如此,面对同行业的竞争,他们往往能走在同行业的前面,出奇制胜。
旧时代凡一时豪强多为富不仁,徽商却恰恰相反。大量徽商发财致富后,以种种“义行”、“义举”来奉献社会。徽商中传承着“贾而好儒”的传统,绝大多数人在经商活动中比较重视人文精神、讲求理性追求。
此外,徽商敬业是出了名的。传有一则民谚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丢必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才肯告老还乡。多有“少妇黑丝熬成白,老翁还乡人不识”一说。
如今富饶的长江之畔,坐落着一座年轻的城市———马鞍山。在这座城市里,孕育着安徽星马集团,安徽省十大制造企业集团之一,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多次省、部科技进步奖,数个产品产销量长居全国第一……
谈起近几年集团的飞速崛起,自然离不开企业当家人———董事长刘汉如。
回首过去,刘汉如娓娓道来。1987年入党,作为党员来说,无论上学时代,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艰苦环境,对个人是磨练意志,什么苦都吃过。刘汉如在艰苦中锻炼成长,遇到了很多困难。那个时代,他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些英雄人物,学雷锋、学焦裕禄。
从历史角度,正是因为身处基层、成长于基层,也因而最了解社会基本面貌。1989年刘汉如竞争上岗成为车间主任,秉持理想、信念,自力更生,听党的话,服从组织。1992年,先后担任厂长助理,副厂长销售,分管内部管理。早期的艰难困苦对个人及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汉如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和大部分群众一样,生活在最底层,培养了和群众最淳朴的感情。1994年工厂很困难的时期,正是靠着上下一心挺过来了。1996年打破分配机制,在当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社会背景下,刘汉如的改革进行得很艰难。2007年以后星马集团取得发展成效。2009年改制为股份公司。
华菱奇迹 树民族品牌大旗
走近看刘汉如的“汽车王国”。安徽星马集团始建于1970年10月,原名马鞍山市建筑材料机械厂,1997年改制为马鞍山星马专用汽车有限公司;1999年12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公司整体变更为“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1日,星马汽车股票发行上市,星马成为汽车行业的上市公司。产品多次获国家、省级技术进步奖。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评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工程类重型专用汽车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目前,星马集团拥有总资产超过80亿元,员工500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1000人,设有国家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搅拌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30%。公司产品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是什么使星马集团由一个总资产不到300万元的地方国有小厂发展为集重型汽车底盘、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制造与研发为一体的大型汽车集团公司,被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称为“星马现象”?
谈到这一点,刘汉如淡淡地说:“首先得益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政治稳定、政策支持,大环境好,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舞台,创造了发展的机遇。这一点是主要的。”
“第二得益于汽车行业的大发展。汽车行业是朝阳行业,发达国家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中国这些年通过引进、消化,机械工业的基础特别是零部件工业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这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另外,现在国家正在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重型卡车、建筑专用车的需求加大,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的发展空间。”
“第三,企业自身这么多年的努力,打下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完成了技术、人才和资金的积累。企业有了好的基础,才能赶上国家发展的机遇。我们企业的定位比较高,做得比较晚,就要做得比人家好。”
“世界重卡看中国,中国重卡看华菱”这是刘汉如在各种场合常说的一句话。
怀着造民族品牌汽车的梦,刘汉如亲手缔造了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对此他有着这样苛刻的要求“华菱汽车一定在技术领先方面要成为中国卡车的担当者,定义重卡新标准,一流的企业出标准,二流的企业才讲制造。”
不负众望。下属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注册成立以来发展迅速,重卡底盘以其高科技含量、高性价比的优势迅速成长为专用车领域第一底盘,并成为替代进口重卡产品的著名品牌。2010年,销售重型卡车30452辆,专用车15000辆,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51%和62%,增长幅度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业界对刘汉如和他的汽车王国有这样的评价:“没有刘汉如,就没有星马的今天,也不会有华菱。华菱就是刘汉如,刘汉如就是华菱。”
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刘汉如有着自己的思考: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实现自主开发的重要手段,进而实现自主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正因为如此,在与三菱扶桑卡客车公司的谈判过程中,刘汉如把拥有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不可让步的原则问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努力,最终确定了总成设计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从而牢牢掌握了整车设计的知识产权。
星马在与日本三菱签定了技术引进协议后,并没有照搬图纸,而是着眼于对三菱技术的消化吸收。星马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重型汽车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了由专用车改装到重型车整车制造的历史性跨越。现在生产的华菱重卡,在车身上进行了数十项技术创新,使之更具自主技术特色。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的时刻,2004年6月1日,第一台取名“华菱”的汽车走出生产线,让星马汽车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历史性的跨越。此后,数位高层领导亲临视察,只因华菱高扬起了自主创新的旗帜,华菱展现了振兴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民族精神。
这是华菱人的骄傲,也圆了刘汉如多年的梦想。
求贤若渴 效仿三顾茅庐
不止一个人这样评价过刘汉如“做事有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执著和狂热”。
2001年冬,长春特别寒冷,夜晚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刘汉如顶着寒风走进了吉林大学的校门,不为别的,只为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中国汽车制造业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按照规定,星马股份公司筹备上市,需要设立独立董事。刘汉如认为,作为汽车制造业权威,郭院士如肯出任星马独立董事,必将助星马一臂之力。这也是他千里北上的目的。
刘汉如是一个不会轻言放弃的人,在零下20多度的冬夜,一等就是40多分钟。
郭院士被刘汉如的诚恳打动了,欣然答应刘汉如的聘请,出任星马股份公司独立董事。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刘汉如就是这样一位执著的追梦人。在他的日历中,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没有消遣娱乐的想法。早晨他会早早走进每个车间与工人交谈,然后再回到办公室办公;晚上他会在万家灯火通明之后,再次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每个车间。
这就是执著的刘汉如,永不言弃的刘汉如。正是凭着这样的品格,怀着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不断引领企业做大做强,造出了国内高端水平的华菱重卡,造出了比肩欧美的国际重卡“星凯马”。
百万救人 心系民生疾苦
刘汉如常说,星马集团是国有控股,民生为上。
企业越做越大,刘汉如始终没有忘记,星马集团是国家的,是人民的。有人说,刘汉如是一个很吝啬的人。
一个坐拥数十亿资产的老总,出差不住高级宾馆,却与同事、司机挤在一个房间似乎不可想象。他饮食上粗茶淡饭,一切时间都用来工作。
司机笑称“给领导开车,起码落得好吃好喝,可是给刘汉如开车,连这个也落不上”。在刘汉如出差的日子里,啃着饼干喝着矿泉水奔波在厂商之间是常有的事。刘汉如常说:“不要把时间耽误在饭桌上”。
多年来,刘汉如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一点私利,他却曾为一个职工批下了上百万的资金。
梁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星马工人。尿毒症降临到梁钢身上,血液透析甚至换肾的巨额医疗费用无疑是一个普通家庭无法承担的。
为了挽救梁钢的生命,刘汉如拍板了,“该怎么治就怎么治,医疗费用由公司承担”。
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先后10年下来累计花费公司100多万元,直到2002年去世。
在当时,一个刚刚有所好转的企业,一个为了规模扩大四处借债的企业,一个脚跟不牢随时面临关门的企业,居然为了救治一个工人花费百万巨资,即使在今天,又有谁能做到?
刘汉如既大方又吝啬,在他身上,虽身居董事长之位,却时刻体贴员工疾苦。刘汉如还是一个深知感恩的人。
企业改制上市之后,原有退休老工人基本上和公司已经脱离了经济上的关系,但是,刘汉如没有忘记这批曾经为星马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老工人。星马的退休工人除了应有的各项待遇之外,现在已然能够每个月从公司领取500元的额外补贴,每逢过年还能得到公司上门赠送的礼品。每个退休工人无不对刘汉如心存感激。
刘汉如告诉记者,即使在2008年经济危机困难时期,星马集团也没辞退一个人,这是对国家的支持,对人民的感恩。
淡泊荣誉 守务实品性
随着刘汉如引领企业不断向前,一步步走向成功和辉煌,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1998年以来,他被选为马鞍山市人大代表,2002年又被推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马鞍山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市优秀企业经营者称号;2001年他被省政府评定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这些他都没有太放在心上,出人意料的是,没有时间休闲娱乐的刘汉如,却一次次走进大学。
他2000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M BA课程的学习。刘汉如说:“上学,一方面是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人的毅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大学不光学书本知识,还学为人为学的道理,这对管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星马集团,员工中口口相传着“进厂看文凭,工作看水平,岗位是舞台,实绩论英雄。”刘汉如常说:“企业最大的成功是人才的成功、文化的成功。”社会在发展进步中,人也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非常必要。身为董事长,他仍在身体力行。
正是因为刘汉如的以身作则,整个公司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靠制度、靠文化来管理,从制度向文化管理转轨,凭的就是认真务实,以人为本。
这与刘汉如的改革是分不开的。1995年到现在,星马集团坚持贯彻人事制度改革,中层干部竞聘,无记名考核。整个氛围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年轻人敢想敢做,慢慢人们适应了,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厂务公开,除了商业机密,什么都是公开透明的,解决腐败的根源。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崇尚先进,淘汰落后,崇尚创新。
如今的星马,每年都要拿出资金,鼓励员工上电大、考自大、出国考察、厂内和厂外培训等等。这种和谐,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星马集团也先后两度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清白一身 践行入党誓言
刘汉如身上还有一种可贵,清白一身的可贵。
刘汉如说:“我是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无论得到什么还是失去什么,我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心态一定要正,否则就容易走上邪路。”
记者问他,这些年为星马呕心沥血,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刘汉如的回答是“我得到了事业发展带来的喜悦,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有了成就感和荣誉感,这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我也失去了平常人平静安逸的生活,不停地奔波,老婆、小孩都顾不上,这是我内心最大的歉疚。我放弃了高薪高待遇的机会,不止一个企业高薪聘我,有的年薪开到百万,我都拒绝了,因为我的心是和星马员工系在一起的,我不能为了金钱而抛弃他们。”
刘汉如的价值观就是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在成就中体会幸福。这样的幸福,不是那些纸醉金迷的人所能理解的,也不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能企及的。
这就是刘汉如,一个发扬了新时代徽商品格的安徽汉子;
这就是刘汉如,一个志在创造民族自主创新品牌的企业家;
这就是刘汉如,一个出差路上啃饼干、喝矿泉水的上市公司老总;
这就是刘汉如,一个心系员工福利、花百万巨款只为救员工生命的人;
这就是刘汉如,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一个将要用一生践行入党誓言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