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仍将高企 政策难言拐点
———站在中秋看四季(一)
2011-09-13     □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评

  时维九月,序属中秋,经济形势严峻而又复杂的2011年只剩下最后一个季度,以抑通胀、保增长和调结构为主旋律的宏观调控仍在进行中。第四季度乃至全年的通胀形势如何?国民经济能否保持较快增长?困难中的美欧经济在第四季度将如何影响我国经济?本报为此刊登系列时评《站在中秋看四季》。

  编者按

  8月份的CPI回落是否能够确认通胀拐点?这一点在一些经济学家的心里恐怕还有些疑问。毕竟,回落主要得益于翘尾因素下滑,但新涨价因素仍在小幅上升。这表明眼下的通胀压力并未实质性减轻。此外,国内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停止,美联储的Q E3可能就在眼前。这些中长期因素将持续拉高“通胀中枢”。

  正如中央财大教授贺强所说,“个别月份的CPI冲高回落与CPI形成连续下降的趋势是两回事。2010年12月CPI也曾经冲高回落,但今年1月以后又出现连续上涨的趋势。”贺强的同事郭田勇也认为,当前的CPI数据仍然处在较高的位置,不能过早得出结论认为通胀进入了下降通道,从过去的历史情况来看,通胀继续再回升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一个比较确定性的判断是,年内的通胀水平仍将处于高位。9月份的CPI仍将维持在6%,全年整体的通胀水平将明显超过5%。

  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即通胀的中长期化趋势。经济学家对这一压力早有解读,首先,无疑是前期货币超发的后遗症。2009年、2010年9.5万亿和7.9万亿的新增贷款,远远超出了2008年4.9万亿的水平,而且最近这几年企业直接融资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期G D P的增幅仅9.2%和10.4%,如此看来头两年超发的货币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稀释。其次,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以及油、气、电等资源价格的改革趋势,将继续推动国内的成本上升。推动今年CPI上涨的主要动力,基本是猪肉、蔬菜、水产品、鸡蛋和纺织品等的切换,其背后反映的其实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第三点,美国在年内极有可能实施Q E 3,通过人为制造贬值,实施变相“赖账”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平衡和增长。这必将加大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第四点,居民通胀预期的恶化,持续性的负利率无疑将加剧通胀预期。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是必然趋势,但这一调整的成本恐怕仍是反应在通胀上面。

  基于对通胀的这些认识,对政策面的预期应该更加谨慎。个别月份的物价冲高回落不可能引起货币政策总体方向的改变。根据我国调控物价的历史经验,只有物价形成连续回落的趋势,从紧的调控政策才能发生明显变化。中金公司认为,未来几个月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偏紧基调,年内仍有一次加息的可能。

  对于市场的流动性而言,前期一些针对民生领域的定向宽松,也难以改变整体流动性偏紧的局面。货币和财政政策可能继续针对水利和电力、保障房、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实施定向宽松,但其首要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而非支撑经济增长。所以,这一政策难以带来货币总量的放松,而只是资金投向的调整。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从这个角度讲,政策抗通胀贵在坚持。而且,眼下更为重要的是,在抗通胀作为首要目标的同时,这轮调控还承担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防范资产泡沫的重担。所以说,政策不会在房地产市场实质性调整之前收兵,否则前期的调控成果将尽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