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学习的香港模式
2011-11-18     □特约书评人 郑渝川 来源:经济参考报

  由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该校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刘祖云主编的《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香港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一书,经缜密细致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在“上篇”对香港存在的失业人群、残障人群、贫困老年群体等五类弱势群体存在情况进行了分类具体的介绍,在“中篇”梳理了港府、香港企业界、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扶助支持的既有做法,并评价了各项做法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书的下篇分别从社会支持主体、形式、内容等方面对比了香港与内地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主持,提出了编著者对内地借鉴香港模式的详细思考。

  通过此书介绍,我们虽然不能轻率地定论香港的社会发展模式、扶助各类弱势群体的制度条件完美无缺,但不容否认的是,相比中国内地现行的社会管理和救助体系,香港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对弱势群体的政府救助政策、社会支持力量更为成熟和全面,不少济困做法对内地具有现实的参照指导意义。

  香港对贫困群体开展社会救助的三大部分,均由政府出资,包括综援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和三个意外赔偿计划,并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投入资源,以及有关社会服务。由此不仅可以为低收入人士提供现金救助,还覆盖对高龄、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以及因暴力、执法、交通意外伤亡、自然灾害而受到伤害的居民。相比之下,内地不仅对低收入阶层生活救助的力度较弱,且存在大量盲区。

  香港失业人群得到的社会支持,包括社区支持、社团支持和政府支持,方方面面致力于为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创造岗位。社区支持方面,香港许多社区通过让失业者等弱势群体参与社工服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失业,而且也提升了社区服务和自治的质量。而香港的社团和政府均重视通过经济援助+就业培训为主体的搭配组合,设法增强失业人群的发展能力,使其尽早摆脱困境。

  对应来看,内地对下岗失业群体的援助支持主要体现在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线方面,尽管政府也参照香港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的经验,积极增强对失业者的就业指导与培训支持,但支持系统不够发达、支持能力仍待大幅增强。同样,尽管内地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按照社区支持、社团支持的思路来丰富对失业人群的扶持,但因为民间组织、社区自治在内地普遍发育不良,这两方面的工作实质上仍由政府独力操办,效果较差。

  女性弱势群体、残障群体、老年群体等另外三类弱势群体得到的社会支持中,港府作用非常突出,不仅致力于直接的现金援助或以购买服务形式提供支持,而且在各自方面建立健全了法律政策保障体系,确保弱势群体获得相对公平的社会承认;同样,在这些领域内,非政府组织也踊跃开展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类弱势群体获得的具体服务、指导、情感辅导,有相当部分来源于香港本地社工和义工———香港成熟的社工体制,确保弱势群体可以获得专业化服务,而香港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人士竞相参加的义工活动,则成为香港开展公民教育、增进不同阶层不同族裔团结的重要经验。

  对应来看,在扶持所述三类弱势群体方面,内地的差距就更为明显,前面已经提到的民间组织发育不良自然是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内地许多地方,政府包办实际上自身无法承担的社会义务,将过多资源集中于妇联、残联等官办机构,而没有完善的法治考核、监督机制,也严重影响了社会支持的成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