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欠佳工行理财产品到期亏16%
2012-02-10     □记者 蔡颖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2011年到期理财产品负收益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工行的一款理财产品成为了亏损“黑马”。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工行证实,该行在2010年1月发售的第1期“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编号PZ1001)于2012年1月30日到期,到期累计亏损16.45%。

  鉴于产品设计 亏损不足为奇

  据银率网不完全统计,在去年19224款到期的理财产品中,其中负收益4款,零收益17款。纵观21款零、负收益产品及部分获得较低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均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涉及指数、汇率、基金、大宗商品、股票等高风险资产。

  “由于投资于二级市场的产品风险较高,2010年以来设计的这类产品大多采用结构化处理,银行募集的资金一般作为优先级使用,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也能保本。而工行的这款产品开放式、不保本,应该没有采取结构化的方式防范风险,产品的表现完全看投资顾问的能力,出现亏损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分析师说。

  风险苗头初期已显现

  今年1月30日到期的工商银行2010年第1期“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编号PZ1001),投资门槛20万元,计划募集金额1亿—5亿元,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6%,理财期限为两年,产品运行起始日为2010年1月29日,2012年1月29日截止。该产品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顾问为光大证券,通过委托江西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信托投资计划投资于权益类及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权益类投资工具包括上市公司股票、开放式基金(不含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封闭式基金、混合基金以及可分离债券中所含有的权证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包括新股申购、债券以及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

  但是,该产品发行初期,风险苗头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2010年4月,工行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2010年第1期)灵活配置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月度报告中就分析称,4月份,A股市场跌幅达到了7.67%,而对资金抽离和宏观经济的担心可能导致市场进一步的下跌。

  该产品的理财计划代理人表示,“2010年4月上半个月,本组合一直持有较高的仓位,除了自下而上的选择个股之外,还配置了银行、地产及有色,并为组合贡献了一定的利润。但是随着国务院房产新政的推出,投资类股票均出现大幅下跌,截至4月30日,我们减持掉大部分股票资产,把组合仓位降至50%,但力度仍显不够,组合最终跌破面值。”

  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正值该产品的投资期,沪指从2989 .29点下探至2285.04点,下跌幅度达到23.6%。这意味着,“大盘下跌所带来的亏损很可能对冲该产品其他配置中所带来的利润,而管理型模式下的理财产品,在亏损后由投资者需要承担全部的损失。”普益财富理财分析师方瑞分析称。

  展期后能否翻盘不好判断

  为了补偿投资PZ1001产品投资者的损失,工行已经把该产品转换成开放式产品进行展期。如果投资者选择赎回该产品,则可再购买一款年收益8%的专项半年期保本产品继续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抵偿投资损失,但本金亏损已在所难免。

  PZ1001产品修改后的产品说明书显示,该产品投资新成立的集合信托计划时,按照信托面值1元进行认购;投资前期已成立的存量集合信托计划时,按照信托净值进行申购。工行为该产品选取了江西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两家信托公司作为合作方,同时选取了14家投资管理机构作为其投资顾问团。

  “这就是典型的管理型运作模式。”一位社科院金融产品研究中心分析师称,商业银行“阳光私募”理财产品的基本运作模式包括管理型和结构化两类。

  在管理型模式下,商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所募集理财资金投资于信托公司发起设立的资金信托,该资金信托聘请商业银行认可的私募公司担任投资顾问提供操作建议,主要投向为二级证券市场。私募公司会以自有资金认购部分理财份额。

  而结构化模式则是,在理财产品端将客户按照风险承受能力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两类,优先级在资金清算时有优先受偿的权利;次级则需要在优先级客户分配完毕后才能参与分配。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是优先级资金。理财产品端末对客户进行分类,但在产品出现亏损时,私募公司承诺以认购份额为限对其他客户进行补偿,这种模式可视为“类结构化”。

  银率网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方向较为稳健,如混合类产品,投资于银行间市场工具类产品及债券类产品。即便是风险较大的结构性产品,大多为保本或保证最低收益率设计,因此出现亏损的产品也比较少。

  “在管理型的运作模式下,这款产品只能押宝投资顾问的投资能力,可机构对今年市场的判断大多是没有趋势性机会,PZ1001产品展期后能否翻盘也不好判断。”一位分析师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