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开先复古”引来众议再造“汴京新城”成本几多
2012-08-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举债千亿造新城”使古都开封成为网民热议焦点。开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对开封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的误读。虽然目前开封老城区的“两改一建”工作整体仍在前期调查摸底过程中,但14日下午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连发三条微博表明态度:“尽管记者的报道不是我们的准确表述,但开封确实需要这样做!”

  对此,网民纷纷表示,通过建新区来释放旧城压力,并实现功能分工,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应在实施过程中避免“土地财政”痼疾。也有网民建议,应先形成保障民众利益的良好机制,预估成本,在确认可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偏差。

  勿重蹈“土地财政”痼疾

  评价一城市之布局,需先了解其发展之始末。不少网民表示,先不说是千年前的北宋国都,仅就建国后而言,作为曾经的省会,开封也曾拥有很多轻工业品牌。但时过境迁,近些年开封经济一直严重滞后。以2003年为例,当年开封G D P在河南排名倒数第二。

  网民“易思雨”表示,2005年后,开封尝到房地产的甜头。当年,河南启动郑汴一体化建设,开封房价由均价几百元蹿升至7000元/平方米。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加大对开封的投资。2011年,开封G D P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随后,开封将发展聚焦于“开先”(向西拓展新区,开建144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与“复古”(主攻文化旅游,重现北宋汴京盛景)两个战略。备受争议的“千亿造城”因此而起。

  这也引发了开封旧城改造计划意在卖地的担忧。网民“李雄”表示,依靠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将老城区建设成为“内在时尚、外在古典”的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进而推进旅游业大发展,这确实非常有吸引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商业地产开发肯定会大行其道,“土地财政”形成的泡沫难免会出现越吹越大的险境。

  应先健全保障机制

  “祁金立”在微博中表示,开封尘封了千年,需要重新辉煌,我们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开封的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好项目,缺的是市场运作。

  有网民对此表示理解。署名“熊志”的博客称,通过建新区来释放旧城压力,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问题。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就是一种多中心的形态,旧城周边配有附属卫星城,新城、老城之间基于功能分工(如商业区、工业区),组成立体的城市网络。开封市就是把老城改造为实景旅游区,并通过新建新城,来接纳老城区的转移人口,这是对城区功能的重新改造。

  不过,多数网民仍普遍担心如此庞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牵涉到上万人的拆迁,需要调动约千亿元的资金,开封是否已具备这样的实力和准备?也有网民表示,要重建需先形成保障民众利益的良好机制,保障机制不足危害重重。人口迁移服务于造城,带有行政色彩,且规模庞大。如果被强制“货币安置”,或拆迁补偿根本不足以购买商品房,老城区市民如何安置?与打破地域状态对应的是生活方式的变更,就业、教育等都要同步调整,如何重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重大课题。

  预估经济成本是关键

  祁金立在微博中表示,请相信“开先”和“复古”战略一定会快速推进,一定会避开“千城一面”的误区。

  不少网民认为,避免“千城一面”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许多城市都曾因“大拆大建”形成的巨大经济泡沫影响了地方经济和政府公共政策。

  部分网民建议,造城是投资,必须清晰地预估成本,在确认可行的前提下保证不出现偏差。网民“顿砘”表示,按照开封市的说法,开封将通过国家补贴、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相结合的形式,同时通过引进外来投资,推进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但如何有效展开仍是严峻挑战。况且,造城还会面临庞大的社会成本,涉及社会结构的调整。某城市60亿新城烂尾,已提供了深刻教训;过快的城市化以及缺乏克制的造城冲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早已为公众所警觉。

  也有网民表示,在房地产市场处于僵持、实体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应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如何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重造北宋汴京的看点,其实并不在于其打造什么,而在于其采用的方式。在巨大的投资拉动下,不乏“豆腐渣”和“半拉子”工程,腐败寻租问题更难防范。希望政府能以民生为念,强化问责,切实维护百姓利益。

  (记者 夏保强 整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