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 调不动 用不到
青海牧区守着三江源头没水喝
2012-08-27     □记者 何伟 西宁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了解到,受种种因素制约,青海牧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守着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青海牧区部分农牧民却喝不上水。有关人士认为,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多管齐下,突破当前“短板”制约,迈上一个新台阶。

  “守着源头没水喝”

  青海牧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全区人口占青海省总人口的1/3左右,而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是除西藏以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这里源源不断地向中下游输送着清洁水源,每年至少输送600亿立方米以上,但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左右,留不住、调不动、用不到水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高级工程师辛元红分析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因素,青海牧区一系列生态问题陆续开始出现,冬季降雪量减少,荒漠化进程加快,水土流失加剧,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一些居民点和城镇用水危机,甚至到了“守着源头没水喝”的尴尬境地。

  “根据‘十二五’规划,青海牧区饮水不安全人口为65万余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还有700多万头(只)牲畜存在饮水安全隐患,解决饮水问题困难多、难度大。”青海省水利厅农村牧区水利水保处副处长星连文说。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境内,黄河流长为146公里,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皆属中上水平,但由于面临水利“短板”,这里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该县子科滩镇泉曲村76岁的藏族村民夏吾南加说:“每天都到村头的河里拉水吃,一个来回至少走4公里。这两年上游在开采矿山,粉尘、矿渣进入河水中,矿物质含量超标,而且浑浊不堪。”

  “我州一些地方交通不便,当地牧民还要靠人背马驼,到10公里外打水吃,一户至少占去一个劳力。”果洛藏族自治州环保水务局水政科科长戚庆君说,个别地区水质不达标,玛多、班玛等县部分乡镇饮用水源存在苦碱、高氟等问题。在果洛毗邻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州水务局水保科科长李家峰告诉记者,杂多县杂青乡和莫云乡的饮用水中碱含量超标,囊谦县香达镇、白扎乡含氟量过高,当地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记者了解到,青海牧区暴雨、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且呈不断加剧趋势,而大部分城镇基本上没有防洪设施,每年汛期防洪安全隐患较大,给群众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牧区大多数城镇依河而建、依山而居,容易受洪涝等自然灾害侵扰,要达到国家防洪标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李家峰说。

  水利改革仍需爬坡迈坎

  当前青海牧区水利改革与发展仍处于爬坡、迈坎阶段,而且与过去相比,“坡”会更陡,“坎”会更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水利建设投资不足。记者在青海牧区部分州县走访看到,当地水利基础设施陈旧简陋,不少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标准低,老化失修现象严重。青海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石建平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公益性,基本上靠政府投资来完成,投资渠道单一、规模不大,尽管这几年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但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困难,一些水利建设项目尤其是骨干工程根本无法实施。

  其次,体制机制障碍突出。“水务管理工作牵扯面广,覆盖范围大,而且政策性强,仅靠水利部门一家难以完成。”戚庆君说,在青海牧区,扶贫整村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黄河上游库区移民等项目都涉及水利配套,但在项目申报和实施中,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往往各自为战、互相打架,难以科学有序地推进工程建设。此外,水利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水费征收制度等不健全,管理粗放,监管不力。

  第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记者在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采访获悉,人才短缺是制约水利建设“瓶颈”,主要原因是这里偏远落后、高寒缺氧、“六月飞雪”、山河阻隔,没人愿意来,而且相关编制还是按照2002年的标准核定的,与现代水利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果洛州环保水务局局长卢雄章说,全州6县每县水利部门只有五六人,连一名水利科班出身人员都难保障,而且这些“门外汉”还身兼国土、环保、扶贫等数职,不少工作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导致水利前期工程跟不上,项目申请难度大,多年来这一现象都没有改观。

  水利发展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专家认为,青海牧区落实国家关于藏区水利改革与发展政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处理好中央财政和社会投入的关系。石建平说,鉴于青海地方财政困难,建议中央加大牧区水利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免除州县配套和群众自筹,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到水利建设,并明确相关产权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基本达到“谁投资、谁所有、谁兴修、谁受益”。

  处理好部委帮扶和对口支援的关系。星连文说,青海牧区水利建设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建议充分利用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争取中央部委对这里水利建设给予更多项目和专项资金,同时发挥发达省区对青海牧区的对口帮扶政策,使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援水利工程建设。

  处理好工程建设与日常管护的关系。“冬天这里昼夜温差达20余度,大部分水利工程经不起考验,因此,日常管护工作直接关乎效益发挥。”戚庆君说,应当因地制宜,统筹抓好骨干水利工程、民生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切实摒弃“重建轻管”现象,在水利项目开工前就组建监管机构,做到机构健全、人员落实、管理有序,实现防御、建设和管护的有机统一。

  处理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水利局张良善说,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人才队伍是关键。建议适当增加水利人员编制,参照西藏标准提高工资待遇,积极“筑巢”引进高素质水利专业人才;加强现有人员培训和教育,组织到内地沿海地区参观、交流与学习,开拓工作思路,增强发展后劲。

  基层干部和专家指出,基于青海牧区的特殊性,再加上水利欠账多、“短板多”,加强这一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当尽可能提高标准和水平,争取迈上一个新台阶,从根本上保障牧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