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华丽的服饰、无须高难的技巧,简单的舞步也能展现生活的精彩,也许,这才是舞蹈的真谛:快乐自己,享受生活。
阿波舞:全民参与 魅力独特
□记者 蓝建中 东京报道
8月26日晚,东京杉并区的高圆寺地区鼓乐喧天,第56届“高圆寺阿波舞大会”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举行。街道成为露天的舞台,1万多名阿波舞演员在这里尽情舞蹈,宣告东京夏季的结束。
高圆寺阿波舞最初是1957年高圆寺商店街为了振兴街道商业而举办的,第一次只有2000名观众,此后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东京夏末的代表性民俗活动之一。高圆寺阿波舞大会现在由东京高圆寺阿波舞振兴协会主办,每年都在8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和周日举行两天,与浅草的桑巴舞节一道,成为东京夏末最著名的民俗活动。
高圆寺是位于杉并区的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寺院,后来周边地区也被以高圆寺命名。阿波舞是400多年前发祥于德岛县的一种盂兰盆舞,是日本三大盂兰盆舞之一(另两家为“西马音内的盂兰盆舞”和“郡上舞”),由于德岛县古称“阿波国”,所以这种舞蹈被称为“阿波舞”。据说其动作源自念佛舞,另一种说法则是工匠们在庆祝德岛城竣工时自发创作的一种舞蹈。
阿波舞的舞蹈团体称为“连”,都属于民间团体。高圆寺站附近的整条道路分为多个舞台,去年获得优胜的“连”可以在主席台前面的舞台上表演。这些“连”有的来自东京本地,有的来自发祥地德岛县,甚至还有遥远的北海道和九州来的。尽管往返路费和在东京的食宿费都要自理,仍挡不住舞蹈演员们狂舞的热情。
目前有约150个连参加高圆寺阿波舞大会,包括“葵新连”“天狗连”“天翔连”等。每支队伍都由演员打着写有本连的名字的灯笼走在前列,其后是舞蹈演员伴着“哟咿哟咿”等号子手舞足蹈,不少观众情不自禁一起喊起了号子。阿波舞以三味线、大鼓和竹笛为伴奏乐器,大鼓铿锵有力的重低音节奏感很强烈,三味线和竹笛则传出悠扬的旋律,不同乐器相得益彰。
在阿波舞的号子中,最为著名的一段是“跳的是傻瓜,看的也是傻瓜,大家都是傻瓜,不跳可就亏啦……”,所以高圆寺阿波舞最初曾称为“高圆寺傻瓜舞”,1963年才改成现名。
阿波舞动作简单易学,最大特点是舞蹈时一侧的手脚要朝同一方向伸出,男演员身着日式短外衣,或是将浴衣(夏季的单和服)后襟撩起,脚穿草屐,腿部稍微弯曲,动作幅度很大,显得非常雄壮,不少演员手中还拿着团扇和布手巾,不时做出滑稽的表情。有的“连”的最前方还由演员扮成装束滑稽的小丑在前面开道,引来观众一片笑声。
女演员们则一般身着鲜艳的服饰,带着深深的草笠,几乎遮住半个脸,脚穿木屐,有的手中还举着灯笼,与男性相比,动作幅度比较轻柔,不过有时女演员也可以跳男性风格的舞蹈。鲜艳的服饰,翩翩起舞时整齐划一的动作,构成了夏末一道优美的风景画。
舞蹈队伍中还有不少小孩子和中小学生,也穿着鲜艳的服装,和大人一样有板有眼地舞蹈着。快到20时了,广播播放着还有4分钟结束,观众们也纷纷加入舞蹈的队伍,现场已经分不出演员和观众来,大街上成为欢乐的海洋。全民参与的特点,是阿波舞的最大魅力。
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鼓声愈发震天,大家一起喊着倒数的数字,很多观众在最后一刻,抓紧与演员们合影留念。20时到了,鼓乐声戛然而止,观众和演员开始有序散去,不一会儿,整个街道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不过,在人们心里,铿锵的鼓乐声和富有节奏感的号子似乎仍在街道的夜空中回响着。
水中尊巴:泳池派对 简单塑身
□乔颖
融合多种拉丁舞蹈元素的尊巴瘦身舞自推出后,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众多拥趸,连一些好莱坞影星也把它当作健身秘技。如今,由它衍生出的水中尊巴在美国风靡一时。
尊巴融合多种拉丁舞,将塑身训练、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等组合在一起,以简单的舞步开始,留给个人充分发挥的空间,最终演变为全身各部位的锻炼。
水中尊巴又称“泳池派对”,指练习者在水中完成尊巴动作。
“它非常有趣,你不需要有舞蹈功底,也不一定会游泳,”路透社援引纽约“健康与球拍俱乐部”水中尊巴教练塔琳·希契曼的话报道,练习者不必按照整齐的动作来跳,只要能享受派对的气氛就可以。
希契曼当水中尊巴教练已有10年。据她介绍,她的水中尊巴课每节45分钟,结合了尊巴舞与传统水中训练动作。“大家先跟着拉丁音乐节奏做10分钟热身,比如格洛丽亚·埃斯特凡或珍妮弗·洛佩兹的歌曲。我反对大量的常规练习,比如在泳池里游马拉松或是做蝶泳中的海豚式蹬腿。”
希契曼的训练班每期有15名至20名学员,其中大部分是女性。根据个人情况,学员可以选择在游泳池中的深水区或浅水区练习,水位不同,肌肉运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水花四溅,身体伸展、扭转,大喊大叫大笑在训练班中相当常见。一些对身材不自信的女性有了新的表现机会。
莉萨·拉蒂默现年44岁,是名行政助理,由于做过膝关节手术,她从不敢报名参加地上尊巴课程。为了塑身,她选择了希契曼的水中尊巴课。
“依靠水的浮力,我可以完成大部分动作,”拉蒂默说“比起地上尊巴,我认为水中尊巴更性感,你可以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它是帮助人塑身的一种途径。我来上课,因为我享受这种感觉,坚持下来,它让我减掉13.6千克至15.9千克体重。”
学员中有些人与拉蒂默情况类似,受过外伤。“为什么要流大汗?”希契曼说,“水中尊巴对关节的损害更小。”
美国运动医学院运动专家芭芭拉·布什曼说,在水中做动作可以让平衡能力较差的练习者更安心,因为“比起地心引力,浮力会把人推向水面。在水中,人们只需关注如何让双脚朝下”,比起地上尊巴,“大不了就是一身湿”。
拉蒂默说,上水中尊巴课是愉快的经历,“大家又是唱又是笑,在水中感觉非常放松。我觉得自己像是待在俱乐部里。”
“尊巴舞蹈动作有许多重复,重要的是让人有感觉,有成就感,”希契曼说,“如果大家喜欢某首歌,会跟着唱起来。”
“如果学员在深水区感觉不适,我就把他们送到漂浮带上,”希契曼说。她同时提醒,水中运动一样让人出汗,因此不能因为感觉不到口渴而忘记及时补水。
摇摆舞:轻松减压 风格随意
□欧飒
摇摆舞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风靡美国,如今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欢迎。
维基·鲁梅尔在不来梅教授摇摆舞。她戴一顶插羽毛的帽子,在木地板上时而转圈,时而脚尖踢地,身体随着音乐节拍摇摆,漂亮的花裙子随着舞蹈动作左右飘忽。鲁梅尔说,摇摆舞让人们欢聚一堂,尽情作乐。
除不来梅,汉堡、法兰克福和慕尼黑等城市同样出现不少教授摇摆舞的培训班。
德国舞蹈教师协会负责人丹尼尔·桑邦告诉德新社记者“(学跳摇摆舞的)需求不断增加。”
朱迪丝·雅尼谢夫斯基现年33岁,学了一年半摇摆舞。她觉得这种舞蹈学着更轻松,喜欢这种风格随意的舞蹈。
摇摆舞是爵士舞蹈的一种,没有严格动作规范,只需掌握常用组合动作就可自由发挥。
约尔格·里德尔和他的舞伴向鲁梅尔学习摇摆舞时间不长,学得相当投入。用里德尔的话说:“没有那么难,很快就能上手。”
鲁梅尔和同事妮科尔·豪森每月组织学员们开一次舞会。学习时间较长的学员先跳,新学员跟随。
里德尔和舞伴在舞会上跳得颇有激情,博得教师和其他学员称赞。
德国舞蹈教师协会负责人桑邦说,摇摆舞的魅力在于容易入门,初学者能跳得有模有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舞步没有对错之分,舞蹈更注重对音乐的表现。”
按桑邦的说法,摇摆舞诞生的上世纪20年代正是流行文化兴起之时,人们追求奢华生活,盛大聚会,那种生活方式如今让德国人向往。
一些德国人热衷参加怀旧主题聚会。他们穿膝部扎紧的灯笼裤,戴鸭舌帽,在聚会上跳摇摆舞。心理学家称这种怀念昔日好时光的情绪是“逃避主义”。
德国心理学协会专家于尔根·马格拉夫说,面临危机,人们不满现实,“逃避”情绪更强。一些人借跳舞“回到”遥远的过去。其实,那个年代他们并未经历过,但在想象中堪称理想。
心理研究员安特耶·许内曼认为,怀旧帮助人们放慢生活节奏,减轻精神压力,所以怀旧风盛行。
水下轮椅舞助阵伦敦残奥会
□孙维维
伦敦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于8月29日开幕。作为残奥会“奥林匹克文化计划”组成部分,残疾艺术家休·奥斯汀当天在韦茅斯上演“水下芭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水下舞者。
人们称这支舞充满勇气,象征“自由”、“力量”和“激励”。
奥斯汀来自英国北部德文郡,在普利茅斯大学攻读艺术专业硕士,由于长期受疾病影响,丧失行走能力,1996年开始坐上轮椅。奥斯汀曾在一个心理健康专家团队工作,了解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特殊疗效,后来决定把轮椅与艺术结合,创造新艺术形式,帮助抚平人们的心理创伤。
奥斯汀在水下舞蹈使用的轮椅由多名工程师合力完成。
特制轮椅安装了两个潜水推动器以提供动力,其中一个安装在轮椅底部,产生推力的位置位于轮椅重心的下方,使轮椅得以翻滚。奥斯汀要用双手表演舞蹈,特制轮椅要解放她的手,所有装置必须由腿和脚控制。奥斯汀改造轮椅的脚踏板,在脚后跟上安装鳍,用脚控制,她用橡皮筋把腿固定在类似鱼鳍的透明装置上,用膝盖通过杠杆原理操控。
英国广播公司(B B C )援引奥斯汀的话报道:“当我刚开始和工程师们谈论这个轮椅时,他们都说这不可能成功,轮椅会失去控制,不可能在水中运行。但我相信,这会成功。”
轮椅制成后,奥斯汀又耗费数月完善轮椅的浮力系统。
“轮椅在陆地上给我自由,让我活动,去做有趣的事,在水下可以让我旋转、翻跟头,水涌向我,和我嬉戏……我感到如此快乐,好像到了另一个空间。”
这支水下轮椅舞是创造力与技术的结合,宣扬“一切皆有可能”这一主题,呼吁社会关注残疾人,激励残疾人重拾信心。
奥斯汀说:“轮椅的消极形象根深蒂固,这种印象可能致命,因为当生活改变,人可能一蹶不振。曾有人告诉我,‘要是你能完成(水下舞蹈),那我就能做成任何事。”
在她看来,轮椅不是限制,她没有被轮椅和生活打败。
普利茅斯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项目负责人戴维·霍奇基斯说:“休的舞蹈打破限制,给她带来在陆地上感受不到的自由,也会激励其他人,产生积极作用。”
奥林匹克文化计划合作伙伴“无限”项目的资深创意制作人奈杰尔·海因兹说:“休的舞蹈关乎创造美,同样关乎认识人的能力。即使是残疾人,也有能力完成特殊又美好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