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规则下的“商人”
2012-11-07     □禾刀     来源:经济参考报

  提到经济学,许多人立马想到财富。此书告诉读者,“财富不等同于物质。凡是人们向往,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财富”,“交换增加社会财富”,在交换需求下,我们每个人每天在社会中换取自己所需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商人”。

  经济学的思维过程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个体的行为,群体的合作,上述两种活动的结果。这三个方面能否形成有序的社会经济秩序,既在于个人权益的充分保障,同时也在于规则的公信力。如同一条宽阔的马路,如果缺乏交通规则,再宽的道路都不够用,这方面我们有过太多的切身体会。简单点说,经济学的任何研究结论,均离不开“规则”二字,这是阐释经济规律的必然出口。

  规则,就是有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顺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形成,必定有助于单位个体的自由选择,有助于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该书并未就规则制订问题独立成篇,而是蕴含于其它章节之中,因为规则本来就无处不在。

  经济学是建立在基于理性人的基础之上。好的规则可以进一步激励人的理性,差的规则自然是市场秩序的破坏者。在讲到价格问题时,此书提出,“只有有效的价格上限政策才能造成短缺”。这一点我们有过深切而又痛苦的体会。计划经济时代,看似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不太高,但在各类票制的配套使用下,许多商品其实“有价无市”,无法从市场角度满足消费者在自由优化中合理选择,更别奢谈什么市场效率。所以计划经济市场积重难返,迅速滑向崩溃的边缘,自然也不可能产生出激励向前努力发展的强大内动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规则常常会受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所左右。记得有段时间,许多地方动辄搞“封闭式管理”,下发红头文件明令只能销售当地生产的某种或几种产品,对外来产品想方设法地制造壁垒。这种通过行政手段构建地方保护网之举,严重削弱了市场的自由流通,无法体现市场的优化和效率两大特征,结果是消费者买不到更为优质的产品,商家亦无法在激烈竞争中砥砺自强。

  国别之间其实存在同样的困惑。近代市场经济肇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今许多国际市场体系由发达国家牵头制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2001年成功“入世”后,中国终于跻身国际市场大家庭。加入世贸组织第一个十年即2001-20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5%,G D P也从当年的11万亿元,迅速跃升到40万亿元,成绩异常瞩目,市场魅力得到史无前例的彰显。

  然而,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实现较快粗放性增长的同时,中国很快便陷入反倾销调查的“包围圈”。截止到2009年11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中国产品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其他廉价劳动力大国甚至产品较为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一再遭遇反倾销调查。

  中国之所以一次次成为他国和地区反倾销调查的“大户”,这既是逐渐适应国际市场的“必修课”,同时也折射出,尽管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紧趋美国之后,但在世贸组织中,中国还是一名“新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机会极其有限。众所周知,缺乏参与的规则,就难以更大限度捍卫自身利益。

  今天,我们回看国际经济规则,虽然绝大多数推动了国际商贸发展,但同时又夹杂着太多的政治诉求,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动辄以政治名义对他国采取的经济贸易制裁,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予以严厉地限制。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一些国家的意志,但与经济学思维倡导的市场规则并不吻合,如果到处是假以种种理由的壁垒障碍,优化不存,效率自然同样难期。

  地方间如此,国家间如此,作为“商人”的单位个体又何不如此?尽管许多市场规则的制定不可能完全做到人尽其美,但假以种种方式为更多人提供参与充分博弈的通道,这是市场趋向更加科学合理的重要路径。实际上,市场规则再如何千变万化,归根结蒂是构建方便每位“商人”最大限度满足各自利益的优化通道。

  将看似高深的经济学理论,通过通俗的“翻译”,最终还原于“商人”即我们这样的每一位个体角色,从而让读者明白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这当是本书的精髓所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