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不能贷,不贷将受责
监管矛盾致村镇银行进退维谷
业内人士称,政策“一刀切”或造成县域经济“空心化”
2012-12-03     □记者 蔡颖 盛义 四川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是央行今年信贷政策总思路的重点内容。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四川调研了解到,面对农村信贷市场旺盛需求,不少当地村镇银行、农信社等县域金融机构却受制“合意信贷规模”约束,处于有钱不能贷、不贷将受责的两难境地。

  业内专家认为,近几年城市地区资金流动性过剩,出现大量投机、炒作现象,而县域地区却面临资金和资源“双流失”。全国来看,整个县域金融信贷资源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中依然明显不匹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这一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监管矛盾、政策“一刀切”或将进一步导致县域经济陷入空心化僵局。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有481家,占比60%。从布局来看,村镇银行数量最多的省份是辽宁和浙江,其次为四川、河南,再次为内蒙、江苏、山东、安徽、广西和广东,这十个省份村镇银行占全国数量的60%以上。

  然而,受限于近两年信贷规模调控,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进退维谷:如果满足央行信贷规模指标,就不能满足银监会50%存贷比下限的监管要求和享受财政部补贴的条件。

  “发展村镇银行的初衷就是为了形成‘鲶鱼效应’,激活间接融资为主的县域金融。现在这些机构反而有钱不能贷,要么绕道创新,要么放弃客户,要么转移出让贷款,要么放弃存款(下转第二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