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城镇化期待一系列政策组合
2012-12-21     □记者 金辉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无论是十八大报告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城镇化列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李克强副总理更是多次谈到城镇化对拉动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占斌认为,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但可以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还会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同时,城镇化需要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

  《经济参考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把城镇化看作今后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所在,您认为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占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我理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过去我国反复强调扩大内需,但效果仍然并不明显,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滞后。因为城镇化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时还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

  第二,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推进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增加,这将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是市场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等,具有多种功能。城镇化产生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极大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城镇化不仅能够推动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消费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城镇化带来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城镇化带来巨大的城镇投资,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来人力资本和信息知识聚集,促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降低工业化排放,实现低碳、低能耗发展。

  第五,城镇化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城市服务产业也是培育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人群最重要的产业载体。     (下转第二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