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黎明之城”破晓启航
2013-01-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提云南,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古迹星罗的大理、惬意悠闲的丽江、风情万种的西双版纳、遥远神秘的香格里拉,然而伴随着一句“中国距离印度洋最近的城市”的宣传语,一个边陲小城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芒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州政府所在地。相传释迦牟尼传教来到这里时,天刚蒙蒙亮,雄鸡啼鸣,晨曦就要普照在这翠绿的坝子上,便为它取名“勐焕”,意思是“黎明之城”。

  随着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大力推进,芒市以加快桥头堡黄金口岸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以开通中国芒市—缅甸曼德勒包机试飞航线为契机,力争打通面向东南亚、连通印度洋的跨国空中走廊。

  黎明之城,插上腾飞的翅膀,正在破晓而出。

  两千年历史的勐巴娜西古城

  印度洋的暖风抵达芒市,高黎贡山成为天然屏障,抵御了北方的寒流,暖风回旋长空,形成宜人的气候和茂盛的植被。天空和大地、山川及河流、现实与梦幻……都充满了绿色的因子,以至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仿佛坠入在一个绿色的梦中。这座中国距离印度洋最近的城市,延伸着历史的脉络。

  2400多年前,芒市所处之地是一个傣族先民部落,得天独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林水资源,加上人们的勤耕苦作,整个部落山美水美,成为声振四方的“部落勐”(部落国),被称为“勐巴娜西”(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

  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滇越乘象国”,即指今天的德宏芒市和缅甸的部分地区。而作为地名,芒市早在唐代樊绰的《云南志》中就有记载。芒市作为政区名称使用也很早,元代设芒市路,明清时期分别设芒施府、芒市长官司等,迄今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称潞西,设潞西政治局于勐戛,民国三十八年(1949)又迁芒市设潞西县。解放以后,人们仍按习惯称潞西为芒市。不过,由于潞西、芒市两个地名同时存在,以至游客和投资商经常身在潞西找芒市,却又在芒市街头找潞西。

  作为潞西市的历史地名,“芒市”成为承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记忆符号,在当地和德宏全州都有普遍的认同感,在东南亚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传承历史、正本清源,扩大对外交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潞西市正式更名为芒市。“芒市”是国务院1989年以后正式批准的唯一一个专名和通名只有两个字的县级市名称。“芒市”既是专名,其“市”字又是政区通名。

  芒市坝区原住居民主要是傣族,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水的民族”,而山区居民则以古代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景颇族为主。历朝历代不断有内地民族、中原居民因戍边固国、战乱避世等原因,迁徙而来。解放后,大批高素质的南下干部组成民族工作队,久居芒市帮助教育,指导生产,开化风气。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商人云集芒市,掘金商贸,并以此为家,乐而不返。因此,形成了芒市包容的文明,开放的胸怀,多彩的生活。

  仅说民族节日,农历正月是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傈僳族的阔时节,公历三月是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四月是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七月是建州纪念日。加上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全国统一节假日,芒市几乎每月有节,月月欢歌。

  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浸润,芒市积淀了诱人的珠宝文化、神秘的佛教文化、灿烂的边境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共生地。佛教的传入,又使这里的原始宗教步入了现代宗教的文明,给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经书百卷,创造了遍布城内城外的宗教文化建筑群。

  初到芒市,铺天盖地的绿色一定会给你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20多条主要城市道路两旁是椰子、菠萝蜜、芒果等植物,形成了“一街一树(果)一景”,整座城市果香飘散,绿意弥漫,晨昏皆如画、四季俱是景。

  那个古老的勐巴娜西古城已变身为一个现代化的“花果园林城市”。

  从陆路枢纽到空中黄金通道

  在古代,芒市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滇西边陲第一镇”之称。公元前四至二世纪,途经滇南些城(今芒市)的“蜀身毒道”形成,这条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际陆路交通线———“南方丝绸之路”,从畹町九谷桥出缅境。那时的畹町九谷界河桥是一座由数根竹木搭成的便桥,供不辞辛劳从古驿栈道上艰苦跋涉而来的商旅和马帮过往。

  “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芒市与内地和国外的交往逐步扩大。当年的商队驶过印度洋在缅北登陆后,在芒市歇脚,将大量的商品运往内地;商队返程途经芒市,诸多物资从此飘洋过海。贸易往来,财富云集,芒市沐浴着海洋文化的暖风。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的大力实施,作为中国经济区、东南亚经济区、南亚经济区的交汇点,中国陆地连接东南亚、南亚,走向印度洋的最佳接合部和最便捷的通道,芒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

  目前芒市与全州各市、县都有方便的公路交通,尤其随着大瑞铁路、龙瑞高速公路、芒梁二级公路的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相互衔接,最终将交织成一个延伸至各个角落、畅通无阻的立体交通网络。

  2011年4月11日12时30分,对于芒市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架搭载着130名中国旅客的航班从芒市机场起飞,一个半小时的飞行后,降落于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这次飞行,宣告着首架中国芒市到缅甸曼德勒航线包机在芒市机场试飞成功,也标志芒市迈出了主动融入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

  经国家口岸办同意,当年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临时开放芒市机场为国际口岸机场,试飞芒市至缅甸曼德勒航线的包机,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又打通了一条“空中走廊”。直航包机将芒市与曼德勒两地间2天的陆路行程缩短为一个半小时,为中缅贸易交往提供了极大便利,成为中缅最便捷、名副其实的临空黄金线。一旦正式航线开通后,芒市将成为飞往曼德勒的首发地,届时不仅飞行时间大大缩短,德宏、滇西地区和缅甸的投资、贸易活动也将更加频繁。

  (下转第六版)

  本期稿件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陈晓东、芒市委宣传部赵明快采写整理,照片由杨帮庆拍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