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形记”
2013-01-11     □乔颖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发

    新华社发

    新华社发

  如 果 你 还 只 是 用 手 机 打 电话 、 拍 照 、 上 网 , 那 么 你 就“out”了。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花样翻新,如今手机早已不是移动 电 话 、 个 人 数 字 助 理 那 么 简单,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被颠覆。

  美国:中学生用手机做作业

  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他/她在用手机做作业时,不要以为孩子在说谎。美国一项针对初中年龄段学生的最新调查显示,如今超过三分之一学生用智能手机完成作业。

  美国韦里孙基金会委托世界最大通信服务集团W PP旗下T R U公司,调查10多岁初中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调查人员于2012年10月在线调查3所学校1000名6年级至8年级学生。6年级至8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中阶段。学生年龄介于11岁至14岁之间,其中至少200人来自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家庭。

  调查报告显示,39%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家用智能手机做作业;31%说用电脑做作业,其中65%用笔记本电脑。

  T R U公司调查负责人克丽丝蒂·萨尔米恩托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这些中学生使用移动电子设备的目的超出娱乐范畴。他们是伴随着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

  调查显示,智能手机使用程度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6年级生使用比例为42%,8年级生为57%。

  美国并非所有学校都允许学生在校内使用移动电子设备。不过在允许使用的学校,超过3/4学生说学校提供笔记本电脑,55%使用校方提供的平板电脑。而相比校外,电子设备的校内使用程度略低,31%的学生说会在校内使用笔记本电脑,18%使用平板电脑,6%使用智能手机。

  此外,拉丁裔美国学生比非洲裔美国学生和白人学生更喜欢使用电子设备。调查显示,使用智能手机的拉丁裔学生比例为49%,使用平板电脑的比例为38%,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比例为68%;非洲裔学生的相应比例分别为42%,30%,64%;白人学生分别为36%,31%,62%。

  这是首次有调查显示,学生们使用移动设备完成作业。先前调查中,学生们只是提到把移动设备用于娱乐和与其他人保持联络。

  萨尔米恩托说,尽管超过66%的学生不被允许在课堂上使用平板电脑,88%不被允许使用智能手机,但调查显示,学生们乐于在学习中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对数学、科学、科技表现出更多兴趣。即便是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做作业的比例也达到29%。

  韦里孙基金会主席罗斯·斯塔基·柯克说:“我们的研究支持这样的事实,即移动技术可激励学生学习。”

  日本:女性热用手机“谈恋爱”

  □乔颖

  遭绑架获救后,你发现自己其实是权贵之女,因为这种身份而总是处于危险境地。有人向你推荐了一些外形抢眼的保镖,一旦你选中某人,他将对你实施24小时贴身保护……这并非真实故事,而是眼下在日本女性中兴起的手机恋爱游戏中的情节。

  这类游戏多为角色扮演类,人物形象来自漫画角色,依照不同身份设定展开情节。玩家是游戏女主角,可挑选不同类型的男性角色,进而展开一场虚拟恋爱。共同点则在于其中男性角色全都相貌一流、举止高雅。

  《幕末志士恋爱故事》以幕府末年的京都为舞台,讲述女主人与维新志士们的恋爱。这款游戏去年获得日本著名社交游戏平台“聚逸”(G R EE)评选的恋爱游戏最优秀奖,2010年在聚逸的游戏排行中获得女性部门第一名。

  《恋爱高中学园》以“全校只有你一名女生”为背景,讲述在这样一所高中发生的恋爱故事。

  《管家恋爱故事》的女角是一名平民女高中生,因为姐姐嫁入豪门,开始了自己为成为上流淑女接受精英教育的故事,其中不可缺少的当然是女主人公与管家的恋爱故事。

  《恋人是同居人》是恋爱游戏的代表作之一,曾创下手机网站玩家人数纪录。游戏主角是一名高二女生,因为母亲再婚,开始了与西园寺家五兄弟令人心跳加速的同一屋檐下生活。

  游戏下载到手机上,让玩家随时随地“谈恋爱”。

  和游戏中人物虚拟约会,对着手机谈恋爱,这听起来有些凄凉,却受到日本各年龄层、尤其是大龄单身职业女性的欢迎。

  岛田佳奈是名作家,作品以描述现代女性婚恋故事为主。路透社援引她的话报道,现实生活中,大龄单身职业女性通常没有时间和精力谈恋爱,而在她们看来,比起现实中的恋爱,虚拟恋爱更安全,更享受。

  一名37岁女性职员给自己的游戏角色取名“潘仓”。她说:“游戏里,你是唯一的女性,所有男生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

  日 本 手 机 程 序 评 估 网 站 “ 程 序 银 行 ”(A ppBank)编辑和田望(音译)认为,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让恋爱游戏更具流行性,也更能保护玩家隐私。

  正如“潘仓”所说:“它最受欢迎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手掌中悄悄谈恋爱,不被其他人所注意。”

  女性恋爱游戏通常分集展开,每集收费通常为500日元(约合5.94美元)。游戏开发商可以不断推出新剧情。和田望说,畅销游戏与烂游戏的差距在于,玩家能够融入游戏的程度。

  电玩游戏市场历来是男性消费者为主,随着适合女性的手机恋爱游戏的推出,电玩游戏商终于能够从女性消费者身上掘金。东京市场研究咨询机构矢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1年,女性恋爱游戏的销售额达到146亿日元(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

  英国:手机成盲人“导航仪”

  □黄敏

  英国古稀老人罗杰·威尔逊—海因茨天生双目失明,用手机发送短信息对他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2年,他终于发出人生第一条短信,这归功于他和妻子共同开发的一款专门面向盲人的智能手机。

  这款手机名为“乔吉”,以威尔逊—海因茨夫妇第一条导盲犬的名字命名。

  “乔吉”使用配备安卓操作系统的三星或摩托罗拉手机机身,加载一系列应用软件,便于视力有障碍的使用者通信和导航。

  使用者可以借助语音支持触摸屏拨打电话号码;发送短信时,使用者口述短信内容,输入手机,手机重述一遍,如果无误,再确认发送。

  手机还有一系列功能,譬如告诉使用者所处位置,前方标志性建筑,何处有公交车站,在已经走过的路线上标注危险之处,阅读通讯录等,还能让盲人使用者拍摄照片。

  罗杰现年72岁,天生双目失明,后经手术恢复部分视力;妻子玛格丽特现年62岁,5岁时完全失明。夫妇俩从剑桥郡彼得伯勒的教育岗位上退休,10多年前开始致力于开发适合盲人使用的技术产品,创建非营利机构“屏幕读取器”,曾经推出盲人使用的有声计算机软件包。

  对于最新产品“乔吉”,罗杰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这是第一款由盲人开发的盲人智能手机。

  罗杰说,市场上不乏针对视力障碍者的手机应用软件,但只有盲人才真正知道盲人所需,“我们要的智能手机,按键要大,一切都可以用说的解决,当你出门旅行时,要有一个会说话的指南针”。

  “‘乔吉’正是我们希望为完全失明者或弱视人士提供的便捷的数字体验,”罗杰说,“它还能为失明者解决日常问题,令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导航问题更自信,从而变得独立。”

  历经18个月的开发和测试,“乔吉”近日上架,售价299英镑(约合466美元)。

  已经有智能手机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安卓市场”G oogle Play下载软件包,分旅游、生活和通讯三个类别,每类24.99英镑(39美元)。

  罗杰希望一年之内售出2000部“乔吉”,因为他还有一系列计划等待实施,以便给更多视力障碍者带去更多技术产品。

  罗杰认为,“乔吉”将改变生活。事实上,这款手机确实改变了他的生活。2012年,他用“乔吉”发送人生中第一条短信,如今,他每天给女儿发送30至40条短信。

  ■链接

  手机还能干什么?

  ■感知情绪

  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一种新软件,能够通过监听声音的方式探知人们的情绪。这种软件不需要从谈话的实际内容中获取信息,仅靠分析声音便可精准地探知人们的情绪,比如悲伤、快乐、恐惧和反感。

  ■可识生化制剂

  美国军队科学家正在研发可以检测和识别未知化学和生物制剂的智能手机,以避免士兵与平民的生命受到威胁。

  该项目由美国陆军研发工程司令部进行,旨在创造新一代电子设备。科学家正在研发植入到移动电子设备中、能够检测“未知”和“可疑”因素的传感器。士兵可以在手机或者电子设备上携带大约30或40个能够检测这些病原体的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它们将有助于“拓展人体的感觉”。

  除了对地面情况作出“诊断”,警告士兵他是否处于危险之中,这个手机还会向实验室或者指挥所发送结果以便作出更加详尽的分析。

  ■穿墙透视

  一种可以使智能手机穿过墙壁透视的芯片不久前研制成功。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证实,手机“透视”时代事实上已经到来,这一功能源自一种很小且相对廉价的微型芯片。

  这种硅芯片可在兆兆赫频率下运行,适应从红外波段直至超高频波段的不同电磁辐射。其信号强度大约是现有类似产品的上千倍。此外,它的兆兆赫辐射是非离子化的,可轻易穿透许多材料,而不会造成X射线的离子损害。

  新型芯片在便携设备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覆盖从国家安全到医疗服务、游戏产业等诸多领域。未来这一技术可协助对癌症的非侵入性诊疗。

  ■扔出世界纪录

  不要以为这是开玩笑。“扔手机世界锦标赛”由克里斯蒂娜·伦丁2000年创办,比赛所用手机通常是经销商交易过的旧手机,而组织方用卫星仪器测量成绩。

  2012年的比赛在芬兰东部萨翁林纳举行,18岁的芬兰男子埃林·卡尔亚莱宁把手机扔出101 .46米远,创新纪录,获男子组冠军。这项赛事还有女子组比赛、12岁及以下年龄的少年组比赛、强调“风格和美感”的自由式比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