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傍名牌“黑种子”包装入市
2013-07-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基层农资市场摸爬滚打10年,民间农资打假人士李鑫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各种面目出现在市场上的问题种子,经他识别后往往无处遁形。

    在他看来,当前农村种子市场存在以下几种典型乱象:一是“未审先推”或超区域推广,二是虚假宣传混淆视听,三是品种多乱杂。

    据了解,按照《种子法》等有关规定,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主要农作物种子未经审定不得经营推广,通过审定的品种,则要按照审定区域说明的范围进行推广与生产,严禁超出区域。

    2009年6月,河南太康县多个乡镇农民反映,播种下去的玉米种子不出苗,受害面积超过2000亩,一度引发当地农民集体投诉。据悉,涉事玉米品种为“中单18”,系当地一家种子门市部打着“科技下乡”的旗号推销的。后经调查,该品种审定区域为广东、福建、上海、广西、皖南、苏南地区,根本就没有河南。

    说到种子的虚假宣传,近年来各地举办的规格不等的种子交易会表现较为突出。记者曾参加过在郑州举办的一场国家级“种子双交会”,会上形形色色的展位和花花绿绿的包装令人目不暇接,“超高产”、“抗冻先锋”、“科育新一代”、“丰产王子”等宣传字眼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还冠称“太空一号”,且多数配有相应农作物的放大照片,让人望之心动。

    李鑫介绍,和自吹自擂手法相比“傍名牌”也是种子虚假宣传的典型招数。此前的种子展会上,就曾发现多家企业打着中国农科院的招牌,但调查发现,其只是租用了中国农科院的房子办公,并无任何关系。

    就品种多乱杂现象,方城县农业局副局长刘会合说,仅小麦品种而言,全县市场上销售的就达80多个,而整个南阳市的则多达150多个。

    河南信阳一位基层种子站工作人员说“选种一要考虑是否适应当地气候,再就是产量、抗性等方面特点,但是现在市场上的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乱,让人觉得像是‘雾里看花’,这个法则也越来越不好用了。”

    种子市场乱象让一些农民直呼“伤不起”。因种植“郑麦8998”而受损的汝南县农民王玉梅气愤地说,因为麦穗不结籽儿,当时收麦都犯愁。“用收割机吧,收的小麦还不够付机收费,如果不收割,下茬的庄稼都没地种。”

    李鑫表示,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的面积越来越大,各地都涌现出一批种粮大户。和以往传统小农耕作相比,这些新生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具有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

    “放在以前,农户买到了假种子,损失就是一季庄稼,但对于大户来讲,一次假种子事故,可能就会倾家荡产。因此可以说,在新时期问题种子的危害更大,监管的责任也更大。”李鑫说。

    全国种粮大户、河南息县农民柳学友告诉记者,2012年自己不小心也买了一部分新麦26麦种,不久前结束的麦收显示300亩地减产严重,平均单产仅500斤。“后来才知道,这个品种在地处信阳的息县属于超区域推广。”

    假种子也让农资经销商倍感“吃不消”。

    “当时有种棉花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培育的,抗病高产,亩产能达600斤。我大量经销后,实际效果与广告背道而驰,亩产皮棉仅200斤,有的甚至才100多斤。”河南博爱县的王景照说“一下就把我的生意搞砸了,不但损失了两万多块,而且大家不信任我了。”

    王景照告诉记者,自己现在选种子是“小心加谨慎”,新品种都要先试种一季,“不但自己试种,还动员亲戚朋友一起试种”,确定没有问题才大量推销。

    “种子是种粮农民的根本,但对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产品来说,多数农民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希望政府部门能把好关,保护好种子,打击‘黑种子’,让我们安心种地,多打粮。”柳学友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