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回归的意义
2013-07-05     □赵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事隔18年,有媒体曝出,证监会上报的国债期货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具体合约及上市日期将由证监会结合利率波动、债市走势等因素自行确定。监管层面的态度也很清晰,证监会副主席姜洋5月份曾表示“年内力争推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董事长张慎峰在陆家嘴论坛上也表示“目前推出恰逢其时”。

    18年前,“327”国债事件可以算是中国的“巴林事件”。1995年2月23日16时22分之后的8分钟曾令无数人窒息,万国证券抛出大量的卖单,最后一笔730万口的卖单(折合人民币1460亿元,而当时327国债总规模仅有240亿元)让市场目瞪口呆,这也令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随后,上交所宣布最后8分钟交易无效,万国证券则巨亏56亿濒临破产。有人将1995年2月23日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327”国债事件最终以管金生入狱告终,而国债期货也在当年5月被取缔至今。

    18年后,传出国债期货回归的消息后,站稳2000点上方仅一天的沪指7月3日低开低走,重新跌回“1时代”。报收1994.27点,跌12.29点,跌幅0 .61%;深成指报7703 .74点,跌65.10点,跌幅0.84%,成交1018.09亿元。

    关于国债期货会不会挤占股市资金,市场人士的态度两极分化,一方认为国债期货不会挤占过多资金,另一方则抛售离场,认为这一消息是绝对的利空,国债期货会占压三到五千亿资金。

    因为银根偏紧,导致市场对任何风吹草动都产生各种联想。但实际是否真会对市场资金形成压力,以股指期货为例,其初期参与主体主要还是期货市场的存量资金,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与A股相关联的套保资金才逐步增多。今后的国债期货应该也与之相仿,甚至可能会更好一些。

    今年6月,资金面整体处于紧张状态,短期利率维持在高位,可以说6月市场异常就是因为缺少国债期货这种能够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央行的政策态度已经十分明确,货币政策的重心以后将会聚焦在盘活存量上面。因此,机构在面临月末、季末、年末这样的时间节点时,会出现风险加剧的情况。从降低对央行资金依赖、规范流动性管理考虑,国债期货甚至可以说是为机构投资者有效对冲市场风险提供了工具。

    事实上国债期货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会挤占股市资金,而是标志着我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随着SH IBO R、回购利率、国债利率等逐渐形成一套日趋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因缺少中长期债券品种而使中长期利率缺乏指向作用的情况将不再发生。

    因此,与其担忧国债期货对市场的影响,不如切实回顾研究当年的事故,重启国债期货,信息透明和监管到位两者不可或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