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大气污染物要防治并举
———访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
2013-07-29     □记者 张敬尧 吴昊 吴炜玲 孙秀明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呼吸清洁空气、享有蓝天白云、感受温暖阳光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新期待。

    治理大气污染物是“防”重要还是“治”关键?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就此接受记者走访,并给出他的答案:中国。

    记者: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防治工作十条措施。国十条提到用标准和法律来倒逼这个产业,是不是这个标准以后会更高一些,法律会更加严格一些呢?

    柴发合:我个人认为实际上我们是这么做的。比如拿火电排放标准来说,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火电颗粒物的排放标准严于我们。就是说特别排放限值我们是现在全世界最严的。达不到标准,我们就会有很严格的处罚措施。

    记者:针对大气污染区域性的特点,国十条提出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您觉得建立这个机制的关键是什么?

    柴发合:关于区域污染防治机制的建立,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区域污染防治最成功的案例当属北京奥运会。虽说它是短期的一个事情,但是它对我们的启示,第一点,就是区域联防联控必须由一个权威的部门来主持。我个人认为,应该由国务院组织一个领导小组,来统筹这种区域污染防治的事情。第二点,就是区域污染防治要靠大家的积极性来保障。大家是一个平等的伙伴关系,不是说谁为了保障谁。

    记者: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柴发合:就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保障区域环境的质量。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设立区域污染防治基金。区域污染防治基金由国家投入一些,各个地方投入一些。再就是要平等对待。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城市污染,大气污染北京不是最重的,石家庄、唐山、邢台的污染比北京严重得多。所以,从区域污染防治的角度来说,他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了区域的问题。防治大气污染,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科技支撑。还有就是要强化区域污染防治过程的监督管理,有一个很好的行动方案以后,必须要保证它能不折不扣地执行。除了各个地方要加强执法之外,有必要加强区域层面上的交叉执法,联合执法,以达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目的。

    记者:您刚才提到科技的支撑,目前科技支撑有哪些瓶颈?

    柴发合:从技术上讲,可以归纳几点。一、虽然现在污染很重,但是我们对排放的底数不清。就是说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详细的调查,摸清底数。二、对污染的特征了解不清。比如说PM 2.5污染的特征,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是不一样的。北京的PM 2 .5和石家庄的PM 2.5,可能都叫PM 2.5,但是它的内涵是不一样的,颗粒物里面的构成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了解清楚这些污染的特征。三、污染物来源问题。到底哪些污染源对环境造成影响,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污染源。四、解决问题的技术。如采用哪些技术对哪些污染源是最有效的,投资效益是最高的?五、空气质量的问题。它既有时间的分布,一年四季不一样,甚至每天24小时污染的水平都不一样。同时它和空间也有关系。我们就要确定重点污染防治的区域。最后还要建立个联防联控机制。

    记者: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您觉得是防多一点还是治多一点?

    柴发合:我个人认为防、治要并举,并且把它们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如果防不好,有可能我们治理的效果就会被新增的抵消掉;如果我们治不好,你防得再好,污染也永远下降不了。因为你防得再好,它也会少量地增加,再少也是一个净增加的过程。这个现状如果治理不好,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以要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从宏观调整到微观治理,从对污染源的监控,到对公众行为的规范,我觉得都不容忽视。

    (本栏稿件由新华社CNC环境电视节目中心提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