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美国基础教育向他国“取经”
2013-09-26     □唐昀 来源:经济参考报

    美国是公认的教育强国,但基础教育却屡遭诟病,在权威的国际学生测评中,各学科成绩甚至达不到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一些在美国学校长期存在的问题,却在其他国家得到很好解决。

    美国:基础教育现状堪忧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显示,美国孩子的学习成绩远远落后于韩国、芬兰等国,从而令他们在知识驱动型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持的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测试中,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排名第30名,科学第20名,阅读第14名。该项目每三年评估一次,深受各成员重视。

    今年2月,美国“平等和卓越委员会”向教育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说,美国中学生的数学水平令人担忧,5200万12年级的学生中,只有1/4达到世界优秀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平均水平。

    教育弱势让美国在经济发展上付出代价。201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埃里克·哈努谢克和慕尼黑大学的卢德格尔·沃斯曼在一个研究项目中,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G D P)和PISA之间的关系,认为要达到芬兰的教育水平,美国需花20年时间进行相应改革;如果改革成功,美国的G D P将在本世纪末增长七倍。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美国在全面教育、考试方法和职业教育等领域长期存在不足和遗憾,甚至有退步迹象。该报采访了世界其他国家几个颇受好评的教育项目,希望美国能从中得到启示。

    新加坡:让艺术滋养创造力

    2011年,苹果公司合伙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像新加坡这样一个井井有条、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永远不可能出现苹果这样的公司,因为孕育它的社会环境中必须有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

    新加坡在PISA测试中向来名列前茅,但在国际论坛组织“全球创业观察”(G E M )的“创业能力”评估中总是得分很低。有观点认为,正是死记硬背和填鸭式学习让他们擅长考试,却抑制了创造性思维。

    近年来,新加坡不断增加政府预算,在学校普及艺术课程,以提升国民创造力和革新精神。他们推行“少教点,多学点”的新思维,在课程安排中增加开放式学习时间,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某一课题,加强课堂互动和个人表达。

    新加坡第一所艺术高中“艺术学校”创建于2008年,为13至18岁学生提供艺术和学术混搭课程,教学成果令人振奋:去年秋,首期毕业班的所有学生均通过国际中学毕业考试,44%得分名列世界前5%。

    阿莉西亚·林在广告业有过几年不愉快的经历,后来重返校园学习电影制作,如今经营一个电影孵化器项目。她认为,无论将来选择怎样的职业,所有学生都应当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

    与新加坡形成对比的是,原本在这一领域被树为榜样的美国学校,反倒因预算紧张、标准化测试等种种问题,近年来不断削减艺术课程。

    澳大利亚:考试不只是选择题

    2010年6月,美国颁布“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分别对相应学科领域各年级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出明确规定,旨在让所有学生做好“升学和就业准备”,以提升美国国际竞争力。

    C C SS引起诸多争议。支持者称,明确、统一的课程标准有助于建立一个连贯、高效的教育系统;反对者则认为,全国性标准化测试会使标准单一化。2008年,澳大利亚引进全国评估项目N A PL A M,通过多项选择和简短回答检测学生读写和计算能力。批评者称,这样的测试内容过于狭隘,赌博成分过高。他们认为,中学毕业证书考试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检测更加全面。这种考试很少采用多项选择题型,主要通过论文形式,学生可在20到30个科目中选择应试。

    位于墨尔本的智库“教育标准研究所”创始人凯文·唐纳利说“不同科目有不同考试方法。在维多利亚州,一些科学考试可能设置多项选择和简答题型,但大多数科目要求学生写论文。如果是舞蹈或音乐科目,他们必须表演;如果是视觉艺术科目,他们必须提交相关作品。”

    这样的考试对老师也提出特别要求———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公式,还要教他们分析、推断和沟通的能力。比如,学生不仅要知道柏拉图是《理想国》作者,还要有能力阐述为什么他的作品有巨大影响力。

    爱丽丝·梁是悉尼马里兰中学教师,有六年教学经验。她说,自己的目标就是努力让自己变得“多余”:“好教师成就好学生,让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最终变得不需要你。”

    德国:学徒也是成才之路

    美国中学毕业率逐渐升高,但仍有超过20%年轻人无法拿到毕业证“后中学”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德国拥有最古老的职业培训和学徒项目,满足各类人群的求职需要,对美国有一定借鉴意义。

    几个月前,波兰移民马特乌什·品特克带回家一块自制草莓馅饼,妈妈直夸好吃。他深受鼓舞,之前在学校的所有不愉快一扫而光。

    马特乌什来德国时只有14岁,和大多数年轻移民一样感到迷茫。因为语言不通,他辍学了。没有毕业证,意味着无法获得学徒身份,职业培训的大门也就此关闭。

    德国的教育援救项目让他看到希望。去年,他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年的学徒预备班。他学习了烘焙技能,又在学校安排的面包坊实习两期。今年7月毕业后,他不仅找到一份职业,还得到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中学证书和为期三年的面包坊学徒合同。

    马特乌什的烘焙老师豪而特·斯图尔曼说:“社会根据成绩对孩子做出评判,但在这里,他们制作人们喜爱的美味食品,并因为自己的作品而有机会得到赞美。”

    当欧洲大多数国家努力让全体学生进入大学时,德国却让大多数人接受职业培训。这一传统根植于中世纪时代的行业协会,德国大多数公司领导人对此感到骄傲。选择这条道路的人通常先做学徒,然后是熟练工人,最终拥有自己的店铺,并培训新学徒。和欧洲其他国家不同,德国的职业培训受到尊重,是除传统上大学之外另一个实用选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