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13-09-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筹备工作的汇报。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自贸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9月27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如此重大的改革举措,一方面是基于中央部委和上海长期的政策研究储备,另一方面更显示了全国上下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和决心。”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说。

    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国际背景,是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应对国际经贸格局的大变化,对外开放需要新战略。

    而在国内,30多年改革开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步入了“深水区”,面临着许多绕不过的“急难险滩”,现有的利益格局也很难打破。以开放促改革,用倒逼机制推动发展活力。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正是新形势下的他山之石。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说,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自贸区,凝聚深化改革的智慧勇气

    仔细研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从中不仅能体味到改革者的决心,更能把握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路径和方向。

    在自贸试验区五大类主要任务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放在了首位,明确要求“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现行投资审批制度带来了资源错配、宏观调控边际效率下滑和腐败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拦路虎’。上海自贸试验区选择对这个痼疾‘动刀子’,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的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上海W T 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说。

    一系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举措,也有望在这里先行先试。

    29日,浦东发展银行自贸区分行开业。浦东发展银行行长朱玉辰说,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深化金融制度的创新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版图的渐次铺开,这里将会发生金融创新与改革的重大突破,并释放出强有力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

    依靠制度创新而不是优惠政策,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最大特色。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改革本身也必须要转型“优惠政策总有用完的那一天,而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是无穷无尽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能力,也是地方的软实力。”

    自贸区,奏响深化改革的前进鼓点

    吹皱一池春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点燃了全国各地突破创新的激情,吹响了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改革的号角。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的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过去一直以我国最重要的货物进出口口岸著称,新的定位要求其实现从对货物的有形监管到对金融业、服务业的无形监管的转变,从状态监管到综合监管模式的转变。这些转变,无不是为相关改革举措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先行探路。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从筹备阶段开始,“可复制、可推广”就是自贸试验区的一大原则。按照“成熟的可先做,再逐步完善”的要求,上海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一起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可操作的具体计划,更好地服务全国的改革开放。

    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绝非单兵突进。在中央层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国务院日前更是下发通知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而在地方,无论是特区、新区还是综合配套改革地区,自贸试验区为其树立了前进的标杆,压力激发动力,各地无不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着制度创新的空间。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说,要坚定不移地立足国家战略和全局利益,统筹谋划、稳步推进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任务,绝不能被本部门本地区的局部利益所羁绊。试点建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具有国际水准,成为我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疾风知劲草。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运行,向海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迈向“深水区”。乘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强大东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愈加清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