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一线
“垃圾量真不能再上升了”
———北京安定卫生填埋场见闻
2013-09-30     □记者 李静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北京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位于南六环之外的安定卫生填埋场。看到的景象使记者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走进大门,入眼便是北侧一座漂亮的像高尔夫球场的绿色山丘,上面覆盖着浓密的绿色植被,山丘周围种满了叫做“火炬”的植物,据说秋天时会像香山红叶一样漫山火红。对面则是一个带有雕塑墙的喷水池,尽管已是8月底,池内荷花依然开的正俏。池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水里悠闲游弋。沿着水池边的柏油路往旁边走,可以看到带有明亮窗户与玻璃门的白色办公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洁净典雅,几株睡莲在楼前的小水塘里慵懒伸展……着实令人难以相信,这里就是垃圾填埋场。

    实际上,这里的美丽都建立在垃圾上《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大门北侧布满绿色植被的山丘,是安定卫生填埋场的一期垃圾山项目;山丘对面荷花池里的水则来自经过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整个场区所有供电供热制冷设备运转的能源,则是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

    “很多人都说:这里不像垃圾填埋场,更像是一个漂亮的公园。”安定卫生填埋场场长张永贺爽朗地笑道。

    张永贺介绍说,这个填埋场是1996年年底投入使用的,主要负责填埋来自北京大兴、丰台和西城区的部分生活垃圾,垃圾的日处理量达到4000吨。一期填埋区已经封顶,占地面积32公顷,垃圾填埋作业区面积是16.7万平方米,填埋高度为40米,总容积为356 .8万立方米。二期填埋区占地面积将近50公顷,填埋作业区面积为18.6万平方米,仍在继续容纳垃圾。

    生活垃圾填埋是卫生填埋场的重头戏,张永贺介绍说,填埋场建成后,首先要在填埋场的边缘修建黄土边坝,确保垃圾渗滤液不会侧渗;然后就可以进行垃圾填埋。垃圾填埋是一层一层进行填埋,每层10米高。一期填埋区的垃圾山有4层,40米高;二期填埋区如今已经填到30米高。安定卫生填埋场主要采用网格循环式填埋方法,简言之,就是把垃圾分隔成一个个田字格型的单元。填埋区在做完黄土边坝之后就开始做垃圾坝,在垃圾上用渣土和建筑材料进行硬化,然后分区,圈成一个个方形格子单元,平均每7天至10天填充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填满之后,做好导水导气系统就进行全密闭。这种填埋方法不仅美观而且非常实用,很容易控制环境污染。

    垃圾填埋之后,就会不断降解发酵,产生渗滤液和填埋气。这里有专门的渗滤液处理车间,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先通过泵打到调节池,然后通过好氧、缺氧设备、膜生物反应器以及纳滤和反渗透设备进行处理,之后就变成能循环利用的中水。填埋场如今每天有340吨渗滤液,经过处理之后可产生200多吨中水。这些中水主要用于场区的绿化浇灌、除尘、除臭等,场区有将近25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

    填埋场有抽气管按高度层层插入堆体中,将管尾端连入负压装置,强制将填埋气“吸”入厌氧集气罐,通过脱硫、脱碳、脱氧等预处理进行净化之后再利用。张永贺介绍说,如今安定填埋场的填埋气平均每小时产生1000立方米,主要用于“三联供系统”:供电、供暖、制冷。利用填埋气燃烧时产生的高温进行余热发电,供给中央空调的供暖和制冷。

    在保证了“三联供”之后,剩下的填埋气还可以制成液化天然气,为机动车提供燃料。记者在现场看到,厂区内有一个占地6028平方米的填埋气制液化天然气示范区,里面有脱硫塔、脱碳塔、滤罐、增压罐等设备。目前该设备处于调试阶段,预计在今年10月份之前运行。

    张永贺告诉记者,这几乎是一个每天24小时运转的垃圾填埋场,每天早上5点钟就有垃圾车进来,进行称重、倾倒垃圾、填埋,按照垃圾日产日清的原则,这里的运作经常持续到凌晨两三点钟,水处理和气处理车间则全天都需有人值班,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过了一期填埋区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仍在运作的二期填埋区。与场区前面的鸟语花香相比,这几乎就是个露天垃圾场。记者看到,一辆一辆垃圾车从填埋区旁边的坡道上去,进入填埋区倾倒垃圾。然后有推土机进行推平、压实,填埋完成后用D H P膜临时覆盖,旁边还有洒水车除尘、风炮车进行流动除臭。即使如此,仍无法阻挡四周弥漫的浓郁臭味和乱飞的苍蝇。但那些在垃圾上劳作的机手(推土机驾驶员)像是闻不到臭味似的,忙着来来回回一趟趟地推平、压实垃圾。

    “这些机手是最辛苦的,工作脏险累臭,每天三班倒,直接跟垃圾打交道,脚下踩着垃圾和垃圾渗滤液,周边全是脏臭的垃圾堆,不管严寒酷暑都得坚持干活儿。”张永贺说。

    随着垃圾量不断上升,安定填埋场已然不负重荷。“垃圾量真不能再上升了,我这里没地方(填埋)了。”张永贺无奈地说道。

    按照计划,垃圾处理要“四三三”,40%焚烧,30%堆肥,30%填埋,现在北京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量为18000吨。南宫的堆肥场处理量为1000多吨,高安屯垃圾焚烧场处理量为1000吨,剩下的垃圾大都被填埋。

    北京市属的填埋场有3个,即安定、昌平的阿苏卫和亦庄的北神树卫生填埋场。安定填埋场日处理量为4000吨,阿苏卫将近6000吨,北神树仅1000多吨,3家总处理量在10000吨左右,剩下的垃圾则由各区县自己消化。

    据张永贺介绍,安定填埋场一期填埋区设计的日处理量为700吨,填埋4层,使用寿命为14年,但从2010年开始,处理量达到每天至少1000吨,在2007年4层就完全填满了,使用寿命不到11年。但因当时二期工程还没建完,于是又进行增容,最后终于坚持到2008年5月二期建成。

    二期填埋区设计的日处理量是1400吨,16年的使用寿命,但现在实际日处理量为4000吨,照这样最多撑到今年11月,二期的4层也将填满。如今这里正在筹备建设三期填埋区,9月份开工,预计12月底完成。三期项目为“两山合拢工程”,即把一期和二期合并在一期,拆去中间的黄土边坝,在此基础上把填埋高度再增加3层,垃圾山高度达到70米,到时候三期的净容积将达到947万平方米“二期最多能撑到11月,三期12月底才能建成,这时间衔接不上啊,压力很大。”张永贺有些着急,“即使三期建成,最多在5年之后也会被填满。”他分析称,如今北京市属的几个填埋场基本上都已趋于封场。北神树填埋场再过一年也将到容纳极限,阿苏卫差不多五六年之后,也会被填满。

    “现在垃圾填埋已经不是最好的方式。”张永贺说,征地、跑手续非常困难,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填埋容积有限,不断扩容也不是办法,“北京市的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急需尽快调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