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的黄金周
2013-10-14     □赵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黄金周,顾名思义,短短的七天假期可以给商家带来平时数周甚至数月的利润。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升、门槛日益降低、出行日益方便的境外消费旅游成为不少国人休假的首选。于是,黄金周便不再仅仅是中国境内的黄金周了。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3“黄金周”华人境外奢侈品消费统计报告》,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中国大陆在境外消费的奢侈品累计约41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

    而另一方面,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大约8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左右。虽有增长,但来自中盈国际的报告却说,这个增幅是2007年以来,“十一”黄金周的最低增速,也是近三年来,春节和“十一”两大黄金周中增速的最低水平。

    如果我们据此就说黄金周是内冷外热,结论下的未免过早,但长假期给许多同胞留下惨痛记忆、国内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畏途,而境外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境外消费的数额年年递增,的确是摆明了的事实。于是有人惊呼:这到底是谁的黄金周?

    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黄金周里有黄金”,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商家视角。作为消费者,如果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对黄金周的怨愤就会少一些、心态就会平静一些。

    长假期的功能定位,不应该仅仅是拉动内需。虽然从黄金周设立的初衷看,拉动内需的确是这种休假制度的动因,但提供劳动者休假权利,已经成为这一制度最基本的的法理依据。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逐步演变,黄金周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拉动消费,更包括着劳动福利、婚庆安排、家庭关系建设等内容。给长假期绑缚太多经济功能,不仅是一厢情愿,甚至可以说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至于黄金周所带来的消费效应,选择国内消费还是境外消费,是一种市场行为,强求不得。出国门槛越来越低,人民币汇率越来越高,是促使国人走出国门去消费的主要原因。游览异域风情,顺便还能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奢侈品,一举两得,何乐不为。毕竟消费者手中的钱和消费者身上的脚,只听命于消费者自己的意志。

    想把黄金周留在国内,国内商家就该脚踏实地寻找与国外商家竞争的方法,国内有关部门也应该反思我们还有哪些做得不好。很多境外旅游目的地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空气清新环境良好,购物环境诚信舒适,这些都是国内很多景区不具备的。

    近些年来,一些中国游客消费量巨大的海外商场,不仅有中文标识,还大量聘请了会说普通话的店员,从细处琢磨消费者的心理。反观国内,旅游景点接待能力捉襟见肘,旅游行业管理无序,旅游纪念品粗制滥造,旅游从业者杀鸡取卵,着实让国人欲行又止、望景兴叹。有人算过一笔明细账,春节期间去海南度假的费用,足够去新马泰宽宽裕裕地旅游一次了。

    谁的黄金周,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在全球化的当今,只要老百姓有钱花,不管花在国内还是境外,都应该被看成是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好事。而作为创汇大国,居民出境消费,更有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在消费权自治的时代,国内商家需要做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国内消费者心甘情愿地留下来,不仅如此,还要吸引境外旅游者来国内消费,把他们的圣诞假期变成我们的黄金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