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专访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罗强
2013-10-16     □记者 江毅 胡旭 绵阳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期间,绵阳市委书记就科技城创新驱动发展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绵阳国家科技城的由来是什么?当前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情况如何?其中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有无突出表现?

    罗强: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战略决策,希望能够充分挖掘绵阳国防科研的资源潜力,承担探索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使命。

    13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和“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科技部等18个部委组成部际协调小组给予指导和支持;四川省把科技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全力支持科技城创新型、开放式、突破性发展。

    近年来,我们把科技城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取得了新成效。2012年,科技城R & D占G D P比重达6.8%、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新产品产值率达54%。

    记者:科技城既然是国家设立的战略探索,那么在体制、机制方面有何创新之处?

    罗强:这些年来我们主要针对科技城科研单位、高校资源集中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机制创新。一是健全科技城管理体制,吸纳在绵院所、高校、企业领导进入科技城领导班子。组建科技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推进园区财税体制改革,为园区调整或下放22条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调动各方积极性。

    二是构建军地资源共享机制,建成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涵盖63位专家、15个重点实验室和300多家科技型企业。建成四川省空管系统、智能电视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研发重大创新产品和核心关键技术。

    三是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去年以来先后举办科技城产学研协同创新暨成果转化对接大会、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军民结合专项对接会、科技城科技创新项目对接会,促成合作项目130多个。

    记者: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转型的难题,科技城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

    罗强:主要是为成果转化构建起各种平台,让各种创新主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比如我们建成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吸引了93家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入驻,目前正加快建设面积42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

    第二,推进科技成果发布交易,成立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创新驿站”绵阳工作站、中国技术交易所绵阳工作站,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共建科技城中科创新育成中心。去年至今发布科技成果5037项、签约400项。

    第三,建强产业发展平台,实施“园区千百亿工程”,建成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和6个省级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已先期启动建设“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集中布局军民融合重大产业化项目,力争将示范区建成“军民融合、创新驱动、企业主体”的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记者: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科技创新主体无疑是企业和人才,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在这方面绵阳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罗强:我们着重实施了“千英百团”聚才计划,省市财政每年出资6000万元设立绵阳市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面向海内外百万高薪招聘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引进包括“千人计划”人才在内的各类高端人才410人。

    为提升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我们抓住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机会,设立20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池、年度预算1000万元的专利资助与奖励专项资金和总额3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担保资金,组建两个科技专业银行,支持金融机构推出“才升道”等10多种科技金融新产品。今年1-8月,专利申请量2452件、增长7 0 .1 6 %,授 权 量2 1 9 1件 、增 长111.08%。

    此外,我们还进一步探索健全政策体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