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就业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在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之际,如何保证就业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经济总量增大的前提下,虽然出现经济增速放缓,但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今后一段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将引起就业形势的改变。
《经济参考报》: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也把“就业优先”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您对当前我国就业的总体形势如何判断?
莫荣:关于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形势,中央的判断是: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是长期的。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测算的结果是,“十二五”期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700万人,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约700万人,城镇初高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约165万人,退役士兵30多万人,失业人员930多万人。
当前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这三大群体。我国就业所面临的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决定了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
不过,2013年全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10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
《经济参考报》:我们知道,就业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情况下,就业会不会出现较大波动?
莫荣:虽然我国经济增速与以前相比有所降低,但是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
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因为在经济总量增大的前提下,虽然出现经济增速下滑,但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增大以后,8%增长拉动的G D P跟以前10%增长拉动的差不多。我测算了一下,如果在G D P为40万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按10%的增长,每年增加G D P4万亿元,如果G D P是50万亿元,经济增长8%,恰恰也能增加4万亿元。所以,虽然经济增速下来了,但G D P总的体量没有变。
越是经济形势比较紧张的时候,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会越大、越集中。我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已实施10年多,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关注就业增长。
近几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就业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在其他国家,结构调整通常会伴随大规模失业,而中国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经济参考报》: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是怎样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莫荣: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普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要素紧张、竞争力下降等问题,跨国公司选择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命浪潮,面临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的重大机遇。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