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首都帕勒莫区的罗贝托·加卢西奥拥有一家自己的多媒体工作室,由于政府的进口管制,他所需的专业摄像机配件只能通过海外代购公司进货,这通常需要提前预订。上个月20号,他从“音响艺术”公司订购了一套摄像机并支付了押金,原本月底到货,但是商家最近通知他,需要加收30%的汇率补差,因为比索贬值太快。
“一套6万比索的摄像机,现在要收我7万2……”,愤愤不平的加卢西奥找到了卖家并扬言要告到消费者保护协会。商家也是有苦难言:通常这类高档进口货都是订单销售,由于政府外汇管制,商家要先到黑市高价换美元然后再去国外采购,但是没想到比索突然跳水,如果按加卢西奥订货时的比索报价,公司要倒贴不少。
将时钟拨回到今年1月23日,这一天可能是过去一年阿根廷经济演化的转折点,当天比索兑美元汇率狂泻15%,创过去12年单日最大跌幅。加卢西奥之后发出的不满和商家的无奈都源自这次比索币值跳水,大幅波动的汇率让市场价格机制无所适从。
阿根廷政府为稳定民众情绪,宣布有条件开放外汇申购。尽管申购税率高达20%,但面对高通胀,多数民众还是愿意承受这样的“风险溢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银行和兑换所外等待购汇的人排起了长龙,不禁让人想起12年前“探戈风暴”中比索崩盘银行门前挤兑的场面。
阿根廷经济和国内物价为何对汇率波动如此敏感?高度美元化的经济结构使然。
这个南美第三大经济体高度依赖农业出口,尽管政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通过进口替代实施工业化改造,但波动的政局使得工业化进程如“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发展至今仍以装配加工为主且多半原材料和半成品依赖进口,而工业产能和规模又严重受制于农业出口创汇的收入。这种与美元紧密挂钩的经济结构自然对汇率波动极为敏感,比索贬值对物价体系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
自比索开始贬值后,进口部门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布宜诺斯艾利斯多数家电销售连锁开始取消常年的促销活动,12期无息分期付款也被取消,平日货源充足的液晶电视开始陆续“断货”。解放者大道沿街汽车销售店交易清淡,当被问及汽车价格时销售人员也是讳莫如深。此后不久,汽车进口商给出调整后的新车指导价格,平均涨幅从10%到50%不等。
被高通胀压得喘不过气的阿根廷政府不能再承受更高的物价涨幅。如果说之前他们还能友好地与大型连锁超市签订价格协议共同调控物价,这次则摆出了强力的姿态。为阻断比索贬值向物价体系的传导,首席内阁部长卡皮塔尼奇强烈抨击近期市场的涨价行为并警告说,如果谁不遵守物价协议,轻则罚款重则关门,并称斥责那些跟风涨价的商户和企业是“可耻的不爱国的投机者”。
但跨国公司对这段关乎爱国的言论并不在意。面对来自政府的压力,壳牌石油还是选择了涨价。该公司说,鉴于比索大幅贬值导致原油进口成本上涨,公司决定将零售网点的成品油价调高12%。卡皮塔尼奇随即在例行记者会上抨击这种“不理性”的涨价行为是“针对阿根廷国家利益的阴谋”,并威胁要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卡皮塔尼奇的反应并非小题大做。能源是阿根廷经济最大的软肋,这个油气蕴藏丰富却因投资不足自2007年沦为石油净进口国的国家,每年因油气进口产生的贸易逆差高达70多亿美元,比索大幅贬值将增加原油进口成本并推升与能源密切相关的产业生产成本和终端产品价格,而壳牌石油掌握着阿根廷成品油市场13%的份额,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举足轻重。面对壳牌石油的无动于衷,嘴上强硬的阿根廷政府还是选择了妥协。据内部消息人士透露,为避免其他油企采取价格跟随策略,阿根廷政府正计划推出“石油美元”,即所有油企在进口原油时可以按照之前6.5的官方汇率购买美元,以缓解企业因贬值带来的成本压力。
不得不提的是,阿根廷官方公布的国内通胀数据与民众切身感受差距颇大,一直备受质疑。过去两年,国际货币基金(IM F)组织不断向阿根廷政府施压,要求其改进统计方法,提供“更准确”的经济数据。去年2月,由于“在改进数据统计准确性方面进展缓慢”,IM F还对阿根廷发出“谴责动议”并威胁采取制裁措施。此后,阿根廷政府才开始着手与该组织合作编制新统计数据。
上月中旬,阿根廷公布了改进统计方法后的国内通胀数据,该数据由290名数据员从全国六大经济区域近13000个商业采集点对20万件商品价格采样后统计而成。数据显示,阿根廷1月份“全国城市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增长3 .7%,为过去11年官方公布单月通胀数据的最高值。
(作者为新华社驻布宜诺斯艾利斯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