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高度集聚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
京津冀发展失衡掣肘一体化
2014-03-26     □记者 方烨 孙韶华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期,京津冀概念点燃市场热度,再度引发各界高度关注。25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主编的2014《京津冀蓝皮书》指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仍处于组接阶段,存在超大城市高度集聚、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行政强势、市场弱势等突出问题。

    事实上,早在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就正式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京津冀都市圈按照“2+8”模式,区域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地级市。据悉,该规划历经6年,于2010年8月5日上报国务院审批,然而至今没有推出。据媒体报道,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并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台。

    业内人士认为,十年难产的规划足以说明京津冀三地一体化进程中协调难度之大。这一方面因为缺少联席机制和高层次协调制度,难以平衡包括北京、天津“二核”在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产业机构趋同化明显、产业链分工差异化不足,地区发展明显不平衡等客观问题。

    蓝皮书指出,超大城市高度集聚、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导致京津冀发展缺乏支撑力。2012年京津两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京津冀地区的41.7%,G D P占53.7%,财政收入占70.9%;而同期,河北的投资、G DP以及财政收入占比分别为58.3%、46.3%和29.1%。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河北省主要依靠的是投资驱动,产出效率较低,财政收入不足,因此难以对众多中小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财政支持,导致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城市对产业、人口以及高端要素的吸纳力不足。”蓝皮书编委会主任、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文魁指出。

    蓝皮书还指出,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明显的异地城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口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涌向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异地城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中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对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电力交通、市政建设、社会治安等方面也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大城市的运行与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未来应重点促进城市间交融与融合。”文魁说,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应以谱写京津“双城记”为突破口,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优化空间结构,在“点、轴、带、圈”上实现重大突破;突出市场主导,强化空间网络联系,提升城市群质量;培育新增长点,完善新城及中小城市功能,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科学规划,完善内部协调机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