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满眼铁家伙,少见庄稼汉”
2014-05-27     □记者 刘紫凌 梁建强 荆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袤的田野上,农机往来穿梭。插秧机驶过,一行行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铺展开来。春耕时节,《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全国水稻第一县”湖北监利,到处可见一派忙碌耕作的景象。

    车近程集镇,稻田中,20余个醒目的白色育秧大棚映入记者眼帘。紧邻路旁的一个育秧大棚内,几位工作人员正忙着平整土地;同侧的另一个大棚中内,秧苗长势正好,金草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祖清盯着棚内温度计显示的数据看了看,再俯下身来观察棚内的湿度,脸上满是笑意。

    “我们合作社目前有120亩的集中育秧基地,可以满足3万亩左右农田的秧苗需要。”周祖清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合作社已为近2000户农民提供了育秧服务。

    农户只需要按照每亩地240元的标准交纳费用,便可以享受“一条龙”服务。从购买种子、育秧到插秧,都由合作社负责。“大面积集中育秧、全流程专业服务,能够帮助农户降低成本,提升产量。”周祖清说。

    这样的育秧工厂,监利如今共有28家。据监利县农业局局长李家模介绍,集中育秧将传统的水田小块育秧改成旱地大棚育秧,这种新型农业种植模式所育秧苗,符合水稻机械化播种生产的要求。专业化、标准化种植生产,有利于避免失误,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育秧工厂借助开展水稻“全产业链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农户节本增收。通过合作社代购、代育、代整、代插,每亩田有望提高单产30公斤,增加收入80元。

    在湖北省水稻第一镇监利县黄歇口镇,记者看到,蓝天下,平坦广阔的稻田一望无际。高速插秧机在水田中穿梭,为田野中新增片片新绿。种粮大户夏卫华正在张罗着在早稻和中稻种植的间隙时间,多种上一茬再生稻。

    “现在从种植到收获,基本上都可以用机械来完成。”夏卫华把记者带到自家仓库前,“炫耀”起了农机设备,“这是高速插秧机,这是大型旋耕机,这是联合收割机……”仓库里,还有抽水机、抛秧机等各类农用机械。

    “购买农机,有国家的专项补贴,可帮我们省不少钱。”夏卫华说,他还和6位村民共同发起组建了兴华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为更多农户提供从农田耕整到收割的全流程机械作业服务,并免费提供育秧技术和机插秧田间管理技术服务。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45人,拥有各种农业机械近200台套。

    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刘应文,发起成立了华洲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效益可观。“农业现代化,首先应从推广机械化开始。只有将机械化操作贯穿于农业种植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刘应文说。

    据监利县农机局局长陈义书介绍,监利目前已拥有各类农业机械约15万台套,总动力达147.8万千瓦。农作物机械耕整水平达96%,机械收获水平达97%。机械栽种作业水平相对低一些,去年为39%,今年有望达到50%以上。全县农机综合作业率已达80%左右。

    “农忙季节,田里满眼铁家伙、少见庄稼汉。机械化让种田省时省力又省心,年轻人在外务工‘放心’,老人们在家打牌娱乐也‘安心’。”陈义书说。

    而在监利县新沟镇,农民李启文在秧苗竞秀的田垄间走走停停。“以往是种粮费力,卖粮麻烦。”李启文说,现在粮食有人上门收,价格也有保障,农民比过去有“尊严”多了。这一切,既多亏国家的政策好,也多亏这儿有个福娃集团。

    作为当地的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福娃集团与监利县23个乡镇签订了120多万亩优质水稻订单。伴随着福娃集团的成长,一批优质稻生产基地、各种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

    福娃集团还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免费提供种子、肥料、技术,以降低种植成本,减少投入风险。而且,福娃集团的收购价格一般比市场价格高出10%左右。“订单农户”每亩最高可增收数百元,每年全县种植户可实现节本增收数千万元。

    由于福娃集团的拉动,新沟镇乃至整个监利县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大幅提升。作为镇级平台“四化同步”的一个样本,“福娃模式”已引起省里高度重视,并在此召开现场会,要求总结推广。

    “龙头的强农作用、农业的富民效应,在产粮大县正日益凸显。”监利县县长黄镇介绍,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已有龙头企业6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0多亿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