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都千年
2014-06-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景德镇

    景德镇手工作坊制瓷技艺,晾坯

    景德镇瓷窑

    做陶工序

    大树菠萝,青花作品

    2014年6月14日,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落户景德镇。届时景德镇将展示120余件近十年来考古发掘的御窑珍品和釉下青花、釉上彩绘、釉里红、颜色釉等不同工艺;组织参观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南麓和北麓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一系列活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了景德镇在中国及世界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共计770处。如今的景德镇也在不断发掘创意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散发出新的魅力和光彩。

    名扬世界的“China”

    C hina即是瓷器的代名词,也是英语中“中国”之意。中国自汉唐以来对外贸易输出大量瓷器,人们对中国陶瓷的精湛工艺以及它所表达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赞不绝口,认为只有中国才能创造出这样美丽的人间瑰宝,后来就索性将来自中国的陶瓷也称作中国。还有一种说法,在瓷都景德镇最为流行:C 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青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昌南镇原名新平镇,始建于汉代。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器成天下走,工匠八方来”,从东晋至唐初300多年间,昌南镇陶器生产已进入瓷器阶段,有青瓷、白瓷、彩瓷等品种,并各成系统。《景德镇陶录》记载:“唐代昌南镇已有陶窑、霍窑制瓷贡于京都,昌南镇瓷名满天下。”宋代景德镇陶窑有300余座。至今发现宋代古窑址5万平方米。《江西通志》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 1007),皇帝真宗赵恒命陶阳镇的瓷工烧造御用瓷器,底款书有“景德年制”字样,并畅销国内外,四面八方都有人仿效,景德镇因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景德年间,专门制作瓷器的昌南镇遂改名为景德镇,贸易盛况空前。

    元青花的出现是景德镇成为瓷都的关键。自此,景德镇瓷业在中国成为一枝独秀。元青花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专称,虽然其他地区如云南也曾烧造青花。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属于釉下彩装饰工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通常在1200℃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原本在坯体上呈现黑色的钴料纹样,在高温下会呈现出鲜艳的蓝色,与白地形成白底蓝花的美丽纹饰。这种蓝色的独特魅力在于钴料依赖于当时进口的苏麻离青,烧制后呈现出带有黑色斑点、具有宝石般的特殊蓝色。元青花瓷胎配方是二元配方或三元配方,青花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据说来自伊朗卡尚等地区,这种进口料特征是低锰高铁,因此烧成后青花色泽一般比较浓艳青翠,料浓处可以看到金属结晶斑,呈铁锈色,凹凸明显,通常被称为铁锈斑。

    明代御器厂是专门为明代皇室烧制宫廷御用陶瓷器的场所,地点设置在饶州府浮梁县治下的景德镇(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城中的珠山之上。明代御器厂自洪武二年开始一直到明万历年共200余年,烧制出大量美轮美奂的瓷器,这样的盛况一直延续到晚清。1640年,英国康沃尔郡的作家曼迪·彼得拥有的一份有关中国陶瓷的第一手资料上写着“中国瓷器可以装饰任何一座房子”,可见中国陶瓷在当时的欧洲大受欢迎,其贸易额节节攀升。当时欧洲流行洛可可艺术,其倡导的艺术风格与中国外销瓷所展现的优雅精致的特性是相通的,欧洲流行的“中国风格”为景德镇瓷器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基础。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种贸易平衡被打破,中国陶瓷大量出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成就景德镇瓷器的高岭土和瓷窑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有一高梁山,出硬米土,其性坚硬。高梁山即高岭,位于景德镇东北60公里的浮梁县瑶里乡东埠,周围山峦起伏,盛产瓷土。这种瓷土称为“高岭土”,是制造瓷器坯料的主要原料。高岭山出土的瓷土,是烧制质瓷的理想原料。高岭石一般呈白色,或略带浅黄、浅蓝色,是各种结晶岩如花岗岩等破坏后的产物,以洁白、细腻、耐火度强而著称。清代时,外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洪绪)到景德镇考察,两次写信给罗马教廷介绍高岭土与制瓷工艺。接着,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将“高岭”翻译为“Kaolin”。从此凡与高岭山所产性质相同的瓷土,统称为高岭土。这样高岭土就成了世界性的名称。

    瓷器烧造是制瓷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烧造过程又是在各种瓷窑中完成的。因此,中国古代瓷窑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总体水平。最早的瓷窑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由早期竖穴式陶窑发展而来。因外表状如馒头而称为“馒头窑”。馒头窑窑室较小,各部分受热相对均匀,但因窑壁较厚,不利于快速冷却。大约战国时期,南方出现了一种新的瓷窑,称为龙窑。龙窑通常都有数十米长,窑身即相当于一根长长的烟囱,因此抽力很大,窑内升温和降温都很快,但是也正因为窑体过长,窑内温差也较大。宋代时,人们将馒头窑和龙窑结合在一起,将龙窑窑体分割成一个个依次相通的馒头窑,称为阶级窑。

    明末清初,瓷都景德镇出现了一种新的窑型,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镇窑是在阶级窑基础上改进形成的。镇窑形似鸡蛋,前高后低,前宽后窄。窑顶在窑头处呈弧形,往后逐渐下降。窑底则由窑头往后逐渐向上倾斜,窑尾设烟囱。镇窑结构合理,窑温较高,密封性好。它的空间也较大,通常一次可烧造10吨左右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结构最先进的瓷窑。

    千百年来,景德镇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创烧出极具地方特色“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成为世界瞩目的瓷都。其伟大功绩的取得,自然源于景德镇拥有一整套十分完备的手工制瓷产销体系。其中有白土行、窑柴行、坯房、柴窑、红店、茭草行、匣厂、瓷行与瓷庄以及车盘店、模利店、坯刀店、毛笔店、颜料店、船行与船帮等各种辅助行业。并且,在这些行业之中还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为瓷工们所能接受的产销习俗与生活习惯,而这些产销习俗和生活习惯,实际上是以血缘、地缘或业缘为纽带的维护行业产销秩序的习惯法及民间礼俗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促进生产、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