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宝支付高级副总裁余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
2014-07-04     □记者 王皓然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移动金融,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两个趋势的融合,二者的融合让金融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在互联网的第二波浪潮里,互联网除了影响到线上或互联网本身,其产生的影响还渗透到了线下的很多传统行业。移动金融把手机访问人群的普遍化和时间利用的碎片化做到了极致,所以,互联网金融已经步入了深水区,支付行业也必须顺势而为,跳出“支付”做支付。

    W eb已死互联网永生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传统应用,而移动互联网是将手机作为一个连接线上和线下的工具,将线上线下打通,在手机上实现一些传统互联网无法实现的内容,比如说团购和平时的商场和餐饮。互联网第一波浪潮中,自媒体和微博冲击了传统媒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结合线上线下,是在互联网的第二拨浪潮中,反过来改变传统行业的一个体现。

    互联网对传统的影响,所谓的“Web已死,互联网永生”,今天有很多人访问互联网不是通过P C,而是通过移动终端,所以互联网的通道一下子变大了。以前大家想的世界是比特的世界,今天的互联网反过来影响了很多的原子世界,真实世界里,金融是最晚被市场化和被冲击的,但互联网的这拨浪潮到来以后肯定会对金融传统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支付形态引领互联网金融多样化

    互联网金融有各种各样的分类,包括P 2P、众筹等。第一种形态是电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金融是商业的血液,支付是金融里面最重要的环节。因为不管做什么金融业务,都要有资金流的通道,电子支付其实就是这个理论。现在业内经常讨论关于边界的问题,其实边界往往是上线的问题,支付是底线,支付把所有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都联系在一起,不管怎样最终是要回到基础的支付的通道。

    易宝支付对移动互联网的支付进行了很多尝试,人们谈到移动支付的时候,不同时候有不同定义,不同时候有不同边界,比如说C是支付,手机淘宝或易宝支付这种远程的交易也是一种手机支付,像拉卡拉那样的读卡器也是一个移动终端,不同的形态实际上都用到了手机,但实际上在行业内部还是要细分不同的数据形态。

    第二种支付形态是远程的支付方式。易宝一直在做一键支付的尝试,去年推出了一键支付,服务于传统行业电子化及数字娱乐等市场,从手游的小额支付切入,简洁、迅速,比快捷支付更简单。易宝支付目前占80%以上手游支付市场份额。另外,易宝的移动支付交易额保持高速增长。易宝每天交易额达四五亿元,移动支付占比20%左右。

    第三种形态是像拉卡拉之类的终端,人们可以通过蓝牙使得传统的P O S机和手机进行配对,进行不同的手机业务。为什么今天大家关注移动支付和移动金融?实际上背后最大的原因是手机把访问互联网的入口降低了,变得比原来大很多。另外,从时间的角度,手机访问是典型的“见缝插针”,金融的本质是要提高资金运行的效率,“见缝插针”最经济,实际上是进行金融运营的最好的平台,所以手机的出现把碎片化做到了极致。移动金融最大的趋势是融合,一个是移动互联网、一个是互联网金融,这两种是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金融的形态越来越丰富。

    完善征信体系管控风险

    2013年互联网金融崛起,而移动互联更是方兴未艾。在中国,金融业的总资产超过百万亿,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的前景。而移动互联的市场也要比传统电商市场大数十倍。面对如此大的市场,易宝支付没有理由不出重拳。最近的一项调研也显示,超过六成的网民认为互联网金融未来最大的发展机遇来自移动互联网及其他网络技术创新。

    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金融中处于核心的位置,这不仅由于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金融中所占的比重大,更是由互联网金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商业,无论是什么业态,最终都是为了交易,而交易最终是通过支付实现的,支付本身在整个商业体系里就具有核心作用和地位。

    金融的本质就在于经营风险,此外,金融行业本身是一个数据密集行业。要管控好风险,就需要有完善的征信体系。中国目前的征信体系建设还有待提高,而第三方支付企业累计了大量的交易数据,正好作为风控的一个基础。易宝支付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经11年,积累了丰厚的数据和风控经验,这都为开拓互联网金融蓝海打下丰厚基础。

    支付在商业里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以支付为核心来延伸做营销更具有优势。而比之于Web端带来的电商革命,移动互联带来的革命更加深刻,因为应用场景更丰富了,比如对于餐饮,过去电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扩大客源上,而现在则切进餐馆,在现场发挥作用,不仅能扩大客源,还能便利支付,甚至能与进销存和C R M打通,帮助餐馆做好管理。这些新的变革都比电商时代迈进了一大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