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业界和主流媒体誉为“正能量书法家”的周义发,赴欧洲的文化交流活动甫一结束,又立即投入了将于今年10月举办的“周义发百幅正能量书法作品融入百所校园暨百家企业”的大型公益巡展”的闭门创作活动。
周义发属龙,艺名义发、海龙,笔名周德舰,号航空公舰。祖籍江西,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市。毕业于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法学研究生和清华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评得教授级职称,成为知名文化学者。现任中华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和清华大学“清美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华人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及艺术总顾问、中国翰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艺术顾问、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评委、吴道子艺术发展基金会顾问、寰宇书画社客座教授和三希堂书画院特聘书法家等职。
守其志立其身正其腕精其艺
周义发家族优良的文化基因,赋予了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血脉的条件;董永、黄香故里丰厚的“孝”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峰山秀水,孕育了其德艺双修的艺术情怀,大别山麓铁打营盘的军旅生涯历练,成为了其发掘艺术源泉的生活土壤;对境内外名山大川的游历,陶冶了其感悟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情操,也形成了其心境的磅礴气势和钟灵毓秀之美以及融入书法作品的韵味。少年书艺受益于家学,青年时期先习武,后从文的人生转折经历所形成的艺术甘露,灌注于翰墨毫端,使其屡见于书刊、报端的散文及古典诗词文学作品颇具豪放之气、阳刚之美和辛辣之味,故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被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吸收为会员。中年时期先南下,后北漂的艰辛辗转历程和遍临南帖北碑、研读人文典籍的独特履历,形成了书法作品的仙风道骨。为其在上世纪80年代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后因工作需要研读法学,著述颇丰,于20世纪90年代加入中国法学会并当选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理事。同时身兼其他若干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社会职务,故被业界誉为学者型书法工作者。
在清华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生班近四个寒暑的修艺和担任国内相关协会领导职务期间,有幸受到欧阳中石先生悉心教导,并得到余润德、杨琪、蔡祥麟、刘洪彪、朱培尔、曾翔、王厚祥、刘京闻、刘洪洋、王民德、周剑初、陈海良、李双阳等良师益友的指引与帮助。接着又在中国书画篆刻名家工作室高研班师从李可染大师的嫡系高足马波生教授,主攻书法艺术,兼习山水写意和篆刻,几乎每日临池不辍,并拾掇被因各种因素撕成碎片的宝贵时光,读书习文,临帖摩碑,默默地耕耘属于自己更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永远用自己所感悟、所恪守的淡定若愚、平静如水、包容似海、豁达犹谷的厚德载物心态和寸阴是竞、积跬致远、咬定青山、坚韧不拔的自强不息毅志,把握着臻达艺海彼岸的人生航向与征程。面对业界某些浮躁的风气和某些人急功近利的现实,周义发老师始坚持每日临池和阅读,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端其心、守其志、立其身、正其腕、精其艺。
在业内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中,周义发一贯积极主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对中华文化发展有益的成份。坚持文化的民族性,摒弃文化民族化。借鉴西洋精髓,反对全盘西化。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性思维拓展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质,加强艺术素养,追求艺术境界。通过对艺术的不懈求索,探寻和揭示人类情感或沁沁流露或腾腾渲泄的秘密,以人品重于书品和德艺双修的信条塑造艺术人生,引领书法创作。“艺术虽然没有国界,但是艺术家一定有自己的祖国。只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才是属于世界的艺术。”这既是周义发先生的口头禅,更是其身体力行的座佑铭。其家国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在信息与资讯全球化时代,他始终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经世致用兼济普天之下、修身养性品悟艺术人生”的价值理念,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开放胸襟,以“知识归零,心态归零”的若谷虚怀,不断以学习为动力源泉,开启智慧之门。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中的具有普世价值的艺术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力争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类的艺术成果,以促进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2014年“两会”期间,周义发以“抒发书法艺术正能量,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为题,接受了中国网文化品牌频道的专访。
数十载道出“正能量书法艺术”
继2011年周义发在北京举办“抒发正能量,泼墨颂中华”为主题的个人书法艺术展以来,业界与主流媒体十分关注周义发以公益为中心的书法艺术活动。无论是在东北方正县举办的“莫得利”企业集团为失学少年捐助的大型活动,或是河北老年书画院举办的扶持困难大学生的活动,还是在大方回族自治县神华工贸集团举办的帮助中小学生困难家庭的活动,抑或在北京举办的“纪念汶川抗震五周年暨向灾后母亲献爱心”活动,以及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大厅举办的“关注农村留守群体”的扶贫活动与在东亚、欧洲多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中,周义发总是挑出自己最心仪的作品义捐义卖,捐出所得全部善款。在激情澎湃的许多次演讲中,他总是将自己具有深厚文化沉淀的内心世界与大众交流,向社会抒发和传递正能量。
在接受中国网品牌频道专访时,周义发着重对其“正能量书法”谈了自己的体会与领悟。他说,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对家人尊长爱幼的一个表情,对身边人的一丝微笑、一句问候,对人失敬失礼后表达的一个歉意、面对弱势群体的一次善行,一次义举……都称得上是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在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方面,书法工作者必须把人格、人品的长期修炼放在首位。爱国、爱家、爱大众、爱社会、爱自然,以厚德、包容的胸襟努力营造和谐环境,把快乐传导给社会;同时时刻牢记“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的理念,研习和发掘儒、道、释等中华历史主流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并以全球眼光和同时偕进的思维,研究中国历代书法艺术的优良基因;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学润书,以书促学,在读帖时揣摩,从临帖中感悟,并养成温古知新、师古悟新、承古出新的艺品,于创作过程取道求韵。也就是必须以长期学养的累积与触景生情的瞬悟,不断激发创作灵感,使书法作品以致臻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道器合一”、“心手合一”的艺术境界。
周义发积数十载的学养与临池经验所道出的“正能量书法艺术”底蕴,影响着他的学生和许多青少年朋友。无论是在大学、军营、艺术基地的课堂讲授书法课程,还是在社区书法班与中老年朋友切磋书艺,周义发一贯把写字的实用性同书法的艺术性有机统一起来,把高贵的人格、人品同高尚的艺术、艺品以及精湛的技法、技能有机统一起来,指导所教授的对象坚持不懈地临习历代书圣和方家的优秀碑帖,要求在临池与创作结合的过程中,都要用人品支撑艺品,以艺品丰富人品。让面世的书法作品凸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彰显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书法艺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努力做到通过其作品与欣赏对象产生共振共鸣,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书法工作者只有从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大海中不断吮吸艺术的乳汁,从东西合璧的文明交融中承受甘露,才有可能不断积蓄正能量,并通过自己的书艺向社会传导正能量。
透过艺品悟人品
周义发自幼在其前辈指导下初习唐代四大家楷书,尤爱临习欧阳圣询的楷书与行楷,青年时期在临习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碑帖与《圣教序》的同时,兼习和强化其他南帖北碑的训练,中年至今亦常习《瑯邪刻石》残文和李冰阳的《般若台铭》、《崔佑甫墓志》篆额等。在临摩古人碑帖的过程中,不仅注重“透过刀锋看笔锋”,而且 “透过艺品悟人品”。
周义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领会颇深,又对书法真、行、草、隶、篆均有深厚的书论功底和临摩实力,且能将其融汇贯通,故各体书风儒雅、俊朗雄浑,帖意碑道互溶、古风新韵互见,顾此兼彼,相得益彰。其隽秀、遒劲的楷书作品,融承唐代“四大家”之灵性,尤得欧阳询楷书之神韵,笔力险峻、骨气劲峭。于平正中见险拔,于规矩中见灵动。自成形态的行草作品,融真、草、隶、篆之笔法于笔势之里,寓精、气、神、韵之风骨于法度之中,于潇洒飘逸中见稳健,在柔美轻舞里透骨力。雄健而舒展的隶书作品,得益于其对《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等北碑之水的灌溉,展示出其体势工整,骨肉匀适,波磔分明,秀丽典雅之质感。厚重、雄浑的篆书作品,力汲李冰阳之法度,再取邓石如之精髓,在凝炼的笔致中多求书写意味。线质壮而不肥,留而不滞。整体基调清新闲雅,如入茂林修竹,悠游闲适,令人心怡神畅。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其书法作品被解放军总政治部遴选后送国家文化部参加中日建交文化交流,并在北京、东京、大阪、横滨等城市巡回展出。改革开放后,曾多次参加在祖国两岸四地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书画联展。与此同时,周义发的书法作品及部分书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当代书画名家》、《三希堂快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中国艺术报》、《人民艺术报》等书画报刊发表,有部分书法作品被中国文联等单位编纂的《艺术名家 》 、 《 走 进 大 家 》 、 《 中 国 书 画 名 家 作 品集》、《中国书画艺坛骄子》、《中国书画名家100强》、《中国著名书画家赴马来西亚展览优秀作品集》、《最具影响力的名家与作品》等收录出版,有60余幅作品曾获国际、全国和省级书法赛事的各类奖项。还有大量书法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三希堂、马来西亚伟成艺术馆、西班牙华人商会等境内外一些艺术机构、博物馆、政要、社会名流、佛教和道教长老、书法爱好者广为收藏和受到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青睐,还被若干艺术机构授予“百名杰出艺术家”、“中国书法百杰”、“中国红色书法家”、“当代实力派书法艺术家”、“当代书法艺术名家”和“中华文化名人”、中国书画“百佳人物”等荣誉称号。
如前所述,甘于澹泊,乐于清贫,惯于寂寞,安于宁静,专于书道的书法家周义发,在其作品走向市场、走向海外时,既不为名所诱,亦不为利所惑,而是热衷于公益事业。通过义拍、义卖、捐赠书法作品等活动,把济弱扶贫当作第一位的社会责任。在其从艺的数十个春秋,一颗致富思源的感恩之心一刻也没有停缓的博动与跳荡,他曾为邓小平故乡广安市农村捐建希望学校,为邮政行业的公益活动赠送心仪书法作品印制邮票全国发行,捐款为广东、黑龙江、河北10多名几近失学的小学、中学、大学贫困生助其完成学业,资助善款为安徽、四川两名白血病患儿童在京的救治,鼎力为下岗青年职工兴办职工书屋,馈赠慰问金鼓励为捐献骨髓的校友的乐善好施之举,为故乡修建公路入村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1月12日,在杭州第四届印象.西湖“财富浙商当代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周义发的12幅书法作品在登拍的854幅书画作品中,除无一流拍外,还创下了本届拍卖成交总额最高和单幅作品最高落槌价的最好纪录。周义发在依法纳税后,将剩余部分全部用于扶助弱势群体和支持母校的公益活动……鉴于其大爱无疆的公益心和大道无垠的深厚书艺造诣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被中华光华基金会等数家主办单位和数十家媒体举荐,为“公益中国·大爱无言---关注农村留守群体”大型活动启动仪式题写了新闻发布背景板。这是迄今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大厅举行大型活动时,享有为新闻发布背景板题写活动内容之殊荣的唯一书法家。在国内相关协会协会等数家社会团体联合举行的有境内外数百名著名企业家和艺术家与会的国庆联谊会上,其被中国公益促进会和钓鱼台国宾馆联袂授予“2013年度中国公益事业年度艺术家”称号,2014年1月,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也为其颁发了“人民艺术家奉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