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棋到中盘,宏观调控的政策信号已明确定向支持实体经济领域,而“三农”正是其中之一。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浙江丽水市了解到,作为国内首个农村金改试验区,在“三农”贷款投放方面,正在展开新的尝试,即通过成立村级担保合作社来破解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制度性障碍,当地农信社倾向于推广此模式,并有望大面积铺开。
浙江省龙泉市素有“浙江林海”之称,隶属于丽水市,林业资源发达,因此,当地金融机构借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东风,都有意参与建立相关的信贷投放和抵押模式。但是,由于确权登记制度不完善,在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方面存在着制度和法律等瓶颈,这使得金融机构配套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难以形成。
“林权抵押贷款遭遇过很多问题,主要是抵押物难以变现,变现需要通过木材砍伐获取资金,但伐木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因此,银行抵押贷款需要考虑到这方面的风险承受。一旦这类贷款出现风险,借款户(即林权所有人)愿意配合处置,那么可以通过公开拍卖或者砍伐,如果借款户不配合,那我们只有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变现,但基于一些制度和法律,有的就算通过法院也未必能够进行处置。”龙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陈义达表示。
因此,龙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建议当地村级筹资成立担保合作社,该机构相当于在村级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一个流转平台。据悉,在操作流程上,村民向担保合作社提交贷款书面申请,同时提供“林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土地流转经营权证”等相关证件资料,由担保合作信用评定小组进行资格审查、抵押物估价、确认贷款金额,然后向当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出具“三权”抵押贷款承诺书,直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借款人条件审核通过,就可发放贷款。
“我们今年3月份开始试点。就花桥村而言,筹集60万资金成立了惠农担保合作社,我们对整个村采取集体授信,授信额度是筹集资金的10倍,也就是说花桥村有600万的信贷额度。目前,我们投放了400多万贷款,涉及40多户农户。花桥村有344户农户,也就是说15%的村民已经享受到了这项贷款服务,未来推广的空间还很大。”陈义达透露。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