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门楼上大气磅礴的六个“毛体”金色大字映入眼帘:遵义会议会址。
1934年底,湘江战役,空前悲壮,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进入贵州境内,红军面对40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兵力悬殊为长征以来之最。
这也是命运转折之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后,智取遵义城,中共中央随即召开为期3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命运之舟历经曲折后,终于峰回路转、绝地逢生。
“在所有的革命旧址中,毛泽东只为遵义会议会址一家亲笔题写了址名。”费侃如说。
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陈列馆二楼,赫然看见一幅放大了的上世纪30年代遵义城旧照片。在泛黄的照片上,纪念馆副研究员关黔新很快指出了会址所在的位置。
近年来,遵义投资4亿多元恢复了红军警备司令部、苏维埃银行等旧址,建设了遵义会议陈列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20多个重点红色旅游景点。遵义还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10多个国家级品牌。
中国最长洞穴“双河溶洞”
贵州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溶洞系统是目前“中国最长洞穴”,已探明长度145.891公里。洞内呈现了石笋、石柱、石幔以及石旗等复合的形态,丰富而奇特的洞穴生物(诸如蝙蝠、雨燕、盲鱼、灶马、马陆等)则是喀斯特溶洞内世世代代的“原住民”。
贵州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博士陈会明说,洞穴生物长期生活在稳定的、有较强缓冲能力的环境中,很多洞穴物种还保留着大量的祖征。
“地下的洞穴世界大部分都是从未被人涉足的处女地,充满了神秘。”法国洞穴联盟管理委员会委员让·波塔西说。
据了解,洞穴还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资源之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一些天然洞穴成为人类最早居住的“家”,在洞穴中储藏各种物品,用洞穴来躲避风雨和猛兽的袭击,并且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洞中的一些矿物作为药物治病,如芒硝、月奶石、钟乳石等。某些疾病竟在洞穴中具有更好的康复效果,令人称奇。
神秘土司城堡“海龙囤”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里展现的中国土司历史,在贵州一处考古现场“可触摸”。西南规模最大的土司军事城堡海龙囤雄踞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东支龙岩山上,距贵州遵义市城北约30公里。龙岩山相对高度约350米,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仅囤之东西各有窄路可上下。
徒步从山脚沿着层层石梯和滑湿的陡坡向囤顶走去,东西两端的9道关隘屹立,满山的杜鹃花似乎故意将400多年前那场惨烈战事的血腥轻描淡写。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播之役,明八路师24万大军环攻海龙囤,相持50余日后攻破,杨氏土司遂灭。海龙囤在战火中化为废墟,经时代的风沙或掩埋于地下,或藏身于荆棘,仅留斑驳屯关、裸露基石和残留碎片,让人们触摸这段历史。
走进海龙囤,宛若穿行在一条由700多年光阴交织而成的时光隧道,少量石砌的建筑基址若隐若现,周长约6公里的环囤城墙尚存,囤顶平阔,面积有5平方公里。
记者在遗址发掘现场看到,囤内遗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两组最大的建筑群。作为土司城堡的遗址形制基本完整,各种防卫设施,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体系基本完善,建筑恢弘壮观。
2012年4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对海龙囤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经过7个月考古工作,海龙囤遗址规模和内部格局得到初步揭示。考古工作者新发掘出环“新王宫”城墙、房屋、道路、池沼、窑址等遗迹,发现了大量瓦砾、脊兽、青花瓷片等遗物。
“来海龙囤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好多年轻人不了解海龙囤。”83岁的陈立举是山上最年长的居民。
“除了新发现的内城墙,我们初步认定有厨房、厕所、药房、交通体系和排水设施。新王宫大体遵循‘前朝后寝’建筑格局。”李飞说,“三台星”最有可能是末代土司杨应龙的卧房。在“三台星”东侧被讹传是水牢的地方,经发掘证明实为一通道。而民间之前关于“金银库”“军器库”之说,经探测表明,这两处均处于宫墙外,“金银库”传说被推翻。
乌江镇吃乌江鱼
乌江镇位于贵阳与遵义交界处,1935年1月3日,红军长征经过遵义时,曾在此强渡乌江天险。近年来,贵州息烽、遵义、赤水等地兴起一股红色旅游热,路经乌江镇、品尝乌江鱼也成为旅游途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
贵州青年旅行社的导游肖泽生告诉记者,上午从贵阳出发,参观完息烽集中营,中午刚好可以赶到乌江“打尖”,乌江鱼通常作成火锅,配以当地的卤水豆腐,热辣香麻,脂溢肉嫩,惹人食欲,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
40岁的唐华英1984年就在乌江边上开馆子,“卖乌江鱼,我是第一家。1993年开始修贵遵高等级公路,生意受到影响,我索性停了3年没做。1996年通车后,我回来考察,发现政府专门规划把乌江鱼一条街搬到公路入口处,来往客人就餐非常方便,于是决定重操旧业。”
20多年来,乌江镇上的乌江鱼馆子从独此一家发展到20余家,唐华英从体重120斤的19岁胖妹变成170斤的胖姐,饭店也从20来个平方米发展到20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