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受限资金短缺技术薄弱土地掣肘
“电子垃圾之都”转型步履维艰
2014-07-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地之一,严重的污染问题让贵屿被称之为“全球最毒地”。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集中拆解处理本是实现集中治污的最佳出路,然而,循环产业园建立四年来,体制受限、资金短缺、技术薄弱、土地掣肘等重重困境使“电子垃圾之都”的转型举步维艰。

    循环经济产业园进展迟缓

    从2005年提出方案,建立规划园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一直进展缓慢。目前虽然开工建设也有比较超前完备的规划,但落实情况不尽人意。

    建立健康有序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集中拆解、集中治污有望彻底解决目前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户户冒烟”的现状。贵屿镇自2005年10月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0年8月,广东省发改委又把贵屿镇废旧电器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列入省重点项目。当年12月,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破土动工。

    该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500亩,首期500亩,计划2015年12月全面建成,将规划建设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废旧塑料再生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处理、综合废物处理四大功能区,配套建设国际环保技术研发交流、人才培训、综合服务、物流四大中心以及稀有金属、废旧物资集散交易市场。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产业园区内除有大块平整的土地外,生产场景较为冷清。作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最大规模的竣工项目,家电整机拆接项目占地20多亩显得格外打眼。项目建设方———汕头市T CL德庆环保资源有限公司由T CL和汕头当地企业、潮阳区政府共同出资组建,车间现场有废旧电视机、空调、冰箱、洗衣机以及电脑等多条拆解线。

    园区内几排平房是安置拆解户的,但只有几家在正常生产,其余都是大门紧锁。据称,有的还未入驻,有的入驻后又处于停工状态。各类环保设施建设也还未启动。而即使是已搬入园区的拆解户也大多沿用传统的工艺技术,除了安装了集气罩,将气味控制在一定范围外,切割现场也依然烟尘滚滚,入园只是换了个空间而已。

    跑不了部委管不了村镇

    记者深入调查了解到,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虽然成立了管委会,但其管理架构的实际运行却面临着上下挤压的尴尬境地:跑不了部委、管不了村镇。此外,资金也成了一大难题,根据中山大学方面的测算,贵屿所有环保工程项目需要投入资金将超过18亿元,当地财政根本无法承担。

    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涉及发改、经信、建设、国土、规划、财政、环保、税务等多个领域,需要的牌照是国家部委掌控的,如申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需要跟发改委、财政部等沟通;开展稀贵金属交易,需要商务部和央行颁发的牌照;两废(废五金、废塑料)进口需要环保部的审批等。但由于目前管委会职级太低,行政资源有限,跟上级政府很难短距离接触,沟通效率不高。“往往一个申报项目还没走出区一级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就已将项目批给别的地方了。”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主任张楚丰无奈地说。

    与此同时,管委会跟市、区各部门以及镇、村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目前管委会跟贵屿镇政府是两套班子,管委会专门负责园区内的建设,园区外的工作则是镇政府负责“要在今年底前将散落在园区外的拆解户全部组织入园,双方的协调可能存在严重问题。”另外,设立管委会是为了实现“园区受理审批,就地办结”,但到目前,管委会并没有得到充分授权。

    另外,综合整治需要的巨额资金,是横亘在贵屿面前的一道鸿沟。根据中山大学方面的测算,贵屿所有环保工程项目需要投入资金将超过18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达到6.3亿元。园区建设到目前为止共累计投入省市区资金4000多万元,但对于总的建设投资,这只能是杯水车薪。

    据贵屿镇镇长林秋荣介绍,这些支出中还不包括征地。2500亩园区用地中,剩下的1762亩用地,要实行统征。按照首期500亩每亩27万元的征地价格计算,1700亩地就得按近5亿元。未来二期还有5000亩地要征收,靠财政资金几无可能。

    除了数十亿元征地款的来源难题外,对贵屿已经存在的河流底泥、土壤污染的治理,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资金需求更大。当地财政根本无法承担。林秋荣等人表示,只能力争通过上级拨款、地方财政配套和社会捐资等方式筹措资金。

    业务资质缺乏拆解技术落后

    “如果没有开展相关业务的资质、权限,即使有再好的规划都将是空中楼阁,贵屿也无法做到产业升级。”张楚丰认为。贵屿目前存在严重的污染,除了过去监管问题,拆解技术落后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自201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等多个部委在“十二五”期间联合评选5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目前已评出4批共39个基地。评出的基地将获得2亿至5亿元的国家资金补助。虽然当地政府多番努力,但是贵屿镇至今还是没被选上。

    林秋荣说:“贵屿产业很有基础,需要大投入解决的问题也更大,贵屿都不能列入‘城市矿产’基地的话,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算?”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安太成也认为,国家应尽快考虑将贵屿列入“城市矿产”基地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因长期处于灰色边缘地带发展,贵屿缺乏开展相关业务的资质。如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的交易资质、原料的进口资质、稀贵金属交易权等,这意味着贵屿的原料来源和处理是非法的,“如果没有这些资质、权限,即使有再好的规划都将是空中楼阁,贵屿也无法做到产业升级。”张楚丰认为。

    安太成等专家认为,贵屿目前存在严重的污染,除了过去监管问题,拆解技术落后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由于拆解行业在贵屿已形成比较优势,且是由生产原料需求驱动的。因此,专家们认为,采取政府、企业联动的形式,可以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实现双赢。虽然管委会正有关科研机构合作,但目前仍缺乏一个整合现有研究团队跟民间技术和产业的产学研基地,因此贵屿的拆解技术得不到系统的技术支撑。

    制约产业园建设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用地权限。据介绍,贵屿传统上是农业区,没有工业用地。要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就需要先更改土地性质,而这需要国土资源部批准。产业园首期500亩,已完成手续,规划进驻160家企业;二期1700亩,计划进驻500多家企业,土地将按程序还要招拍挂,然后项目才能建设,而且要将3000多家企业全部入园,现有规划园区难以容纳。

    多举措促循环经济入正轨

    业内人士认为,应从顶层设计、财政支持、技术更新等方面能打破原有瓶颈,这样贵屿的拆解产业不但能走上循环经济的正轨,而且巨大的“城市矿产”将发挥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当地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解决废旧产业环保化处理的问题,从环保技术、产业管理、土壤修复上,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楚丰、安太成等人士认为,由于贵屿现有产业基础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建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升级为省级或国家级园区,采取“一专双特”的措施,即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制定特殊的政策,授予特殊的权限来解决问题,如管委会的职能既向下能促使镇、村、企业顺利入园,又向上能短距离接触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同时还能统筹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其次,财政资金投入适当倾斜。张楚丰认为,园区如果发展得好,成本可以很快回来,并且获得可观的盈利,因而政府在财政资金的投入上应大胆倾斜。

    第三,积极争取合法资质。目前贵屿正在申请相关资质,而这些资质都需要国家部委审批,当地迫切希望得到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尤其在申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方面,国家还剩下宝贵的11个名额,如能争取到,对贵屿将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期盼推动贵屿园区升格为进口电子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的监管试验区,从而确保园区原料来源,全程监控环保。

    第四,用地指标亟待落实。据张楚丰介绍,园区前期已下拨了2500亩的建设用地,但要完全做到拆解企业和其他塑料制造企业入园集中生产,目前的面积还不够。而二期用于塑料再生产的500亩地,尚未获得批复。按照广东省规定,要升级为省级产业园区,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要达到6000亩以上,因此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是前提条件。

    最后,循环经济环保化的核心在于技术。当地迫切期望能够在贵屿设立省级或国家级的电子拆解技术研发中心,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以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聘请专家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加强污染物的排放和预警系统等。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陈冀、李舒、孔祥鑫采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