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全覆盖
荣成打造“一刻钟卫生服务圈”
2014-07-25     □记者 李静 荣成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经济参考报》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省荣成市将基层医疗卫生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从提升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入手,着力打造“一刻钟卫生服务圈”,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了基层医疗全覆盖。

    基层医疗全覆盖

    “现在看病方便多了!我们村的卫生室医疗条件挺好的,服务也好,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在荣成市上庄镇邢格庄村中心卫生所,来看病的村民王大娘笑眯眯地对记者说道。

    如果不是看到门口的牌子,记者很难相信自己来到的是一个村级卫生室。与记者在别处所见到的简陋设备不同,卫生室建筑崭新,外面悬挂着由市卫生局统一监制的门牌、标识,卫生室被分隔成诊疗室、观察室、治疗室和药房,诊疗设施一应俱全。

    卫生室里的乡村医生吴增玉是上庄镇邢格庄村人,态度谦逊温和,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医术在附近的十里八乡都很有名,不少人跑上百里路过来这里看病。王大娘说,以上看病都是去镇上的卫生院,但经常需要住院,现在有了村卫生室,从家到卫生室一二十分钟就到,非常方便。

    据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样的卫生室在荣成并不少见。他介绍称,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网底”,承担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等重要职能,是整个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荣成市按照“辐射半径1 .5公里,服务人口2000人到3000人”的标准,着力打造“一刻钟卫生服务圈”,大力加快农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全市已完成规划设置省级标准化卫生室139处的基础上,继续改造建设威海市级标准化卫生室148处,其中2013年改造建设50处,2014年49处,2015年49处,截至目前(2014年上半年),完成政府投入198万元,完工99处。

    基础建设投入不遗余力

    “破解群众就医难题,不仅要解决就医不方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荣成市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过程中,始终把这些作为首要解决的大问题。”荣成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王惠全告诉记者。荣成市在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方面,就医环境要改善,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要完善。2014年,荣成市53个医疗基础设施改造建设项目被纳入市政府年度民生重点工程。近年来,纳入民生重点工程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有222个,完成投资达3.56亿元,先后实施了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康宁医院改扩建工程、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市中医院康复大楼建设工程、疾控中心大楼建设工程以及19个镇街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另一方面,加大卫生惠民力度,在基本药物制度上,荣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已经实现了100%全覆盖。据悉,2010年始,荣成市着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度,到2011年,已将镇街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 生 机 构 基 本 药 物 制 度 覆 盖 率 达100%。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率先将村企集团职工医院纳入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实施范围,扩大了居民的受益面。

    重大疾病风险控制在前

    医疗保障和健康教育,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两大问题。做好卫生工作,医疗保障是基础,疾病防控是关键。

    “以前从来不知道自己患的高血压是H型高血压,也没注意防范。医生给我们讲了这个病的危害,还给免费发了药,这对我们平时增强防控高血压和脑卒中的意识很有帮助。”家住荣成市滕家镇小落村的于进江说,他今年62岁了,平时身体十分硬朗,所以对市里组织的H型高血压普查并没放在心上。可是检查结果一出来,于进江才知道自己患有H型高血压。

    脑卒中是我国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H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荣成市在连续多年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全市35周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筛查工作,全面推进H型高血压检测工作。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将全部纳入项目管理并指导用药,做好检测、入组登记、管理、咨询、诊疗、药品发放等服务。

    不仅突出慢性病、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同时,荣成市还从健康教育抓起,开展“赶大集,送健康”活动与“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民健康工程”“卫生强基工程”等紧密结合,推行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义诊、巡诊、健康宣教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组织市、县级医疗机构结合对口帮扶工作,选派优秀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到受援单位和乡村所在地开展义诊、巡诊和健康宣教活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充实、完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