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赢奥巴马的三一“斗士”向文波
2014-07-25     □记者 丁文杰 长沙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三一告赢了奥巴马!随着这一消息被热炒,向文波再次回到公众视野。

    向文波是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的总裁,身价过亿,但他不像一位富翁,更像是一名“斗士”。向文波说,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经常学习和研究他。

    如他所言,状告奥巴马是为“尊严而战”。更早的时候,他认为美国基金并购中国行业龙头企业会影响产业安全,于是通过博客“搅黄”了凯雷并购徐工。

    他主管三一集团宣传工作,经 常 在 镜 头 前 侃 侃 而 谈 , 又 或“舌战群记”。

    状告奥巴马要为中国企业“讨回一个公道”

    7月16日8时28分,向文波已有9个月未更新的微博突然发布了一条信息:“三一起诉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巡回法院获胜!”随后,整个财经界被这条微博“撩拨”得一片沸腾,各类媒体竞相跟进采访,互联网上报道铺天盖地,专家争相评论……随后,三一集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文波称,三一美国风电项目诉讼案已取得实质性胜利,三一接下来如何应对,将取决于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CFIU S)和美国总统奥巴马是否上诉。

    2012年9月28日,罗尔斯公司收购了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海军军事基地附近的四座风力发电厂项目。C FIU S以涉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要求罗尔斯公司立即停工,且在所有设备移除完毕前禁止转让。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总统令,要求终止该风场的风电项目。随后,罗尔斯公司将C FIU S和总统奥巴马告上法庭,指控奥巴马政府越权。

    状告C FIU S和奥巴马的罗尔斯公司原本与三一集团关系不大,唯一的联系是罗尔斯公司的两位老板皆是三一集团的高管。三一之于罗尔斯既不是控股、也不是控制,仅仅是一种“关联”关系。但这事摊到了向文波身上,毫无疑问将是一场战斗,用他的话说是“为尊严而战!”

    这一次,美国的“双重标准”挑战了向文波的忍受底线。“中国公司购买的风电地区就有日本企业,日企能在美国所谓军事基地边经营项目,中国企业为何不能?中国企业为什么会危害美国本土安全?这是刁难,是歧视,所以三一必须要讨回一个公道!”

    “尽管这个起诉要花一些钱,花一些时间,起诉结果也很难预料,但我们要亮出自己的态度。维护中国企业、维护三一尊严,比金钱更重要。”向文波直言。

    如他所说,为了告赢奥巴马,他不遗余力。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向文波的微博对状告奥巴马这一“疯狂”举动起到了巨大的传播作用。

    不少专家学者对向文波表达了支持态度。有专家赞扬称,“美国用所谓的国家安全问题制造贸易壁垒,是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合法权益,不仅违反了美国自己的法律,也违反了国际法。三一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勇气可嘉,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所跨出的重要一步。”

    40篇博客与“徐工事件”

    向文波曾向记者坦言,状告奥巴马的直接想法是维护自己的权益,间接想法是通过这件事,如果能像“徐工事件”一样,使政策有所改变,那就更好了。

    向文波提及的“徐工事件”,相信财经界人士无人不晓。就是在这次事件中,向文波“一战成名”。

    时间推移到2005年10月,徐工集团、凯雷徐工、徐工机械三方签订协议,凯雷将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份。2006年6月,向文波连发近40篇博客,直指凯雷收购徐工事件,认为美国私募基金凯雷拟收购当时国内工程机械老大哥徐工机械,是国有资产贱卖和外资对行业排头企业采取的“斩首”行动。

    如果这些文章是专家又或学者发表,一家之言也就罢了,可三一是徐工的竞争对手,向文波如此毫无顾忌地“指责”竞争对手的行为,甚至发表《三一集团愿意四亿美元收购徐工》等文章,最终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论战。有人力挺向文波,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国家应该重视和保护自身的产业安全;但也有人“炮轰”向文波,认为他不按常理“出牌”,以“国家产业安全”的旗号质疑徐工,是为了达到三一收购徐工的目的。

    这场论战将向文波抛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最终也引发了高层的重视。此后,商务部和国资委召集行业内骨干企业及徐工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内部听证,讨论收购中的焦点问题,向文波也应邀参加了会议。最终有关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即凯雷收购徐工的方案必须重新修正。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由此出台了外资并购的相关政策。

    鲜为人知的是,那时的向文波根本不会用电脑打字,他没学过拼音,好在技术人员帮他安装了一个手写软件。

    多年后,向文波谈起徐工事件,依然饶有兴致。“徐工事件出一本书完全没问题。”他说。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吃亏。徐工当时是以20亿元人民币卖掉85%的股权,这个交易价值太低了。当时说,徐工不卖就会完蛋,就是死路一条。可现在你看,徐工今天市值几百亿呀!不但没被人吞掉,还买了个德国企业回来,发展反而是很好的。”向文波说,“别说贱卖,徐工再贵也不能卖。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外国人对中国是封锁的,我们要是把自己的装备业龙头交给人家,那中国的技术创新依靠谁?如果这种改革思路可以被接受和复制的话,中国的产业安全就无从谈起。”

    乐于“发声”的公司总裁

    熟悉三一的人都知道,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很少“抛头露面”,轻易不接受采访,根据公司分工,所有的宣传工作都由向文波负责。

    生于湖南洞庭湖区的向文波,既有湖南人敢为人先的鲜明性格,又有着湖区移民后代的精明强干。在与三一有关的诸多新闻事件中,作为上市公司总裁的向文波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面对媒体,他明白什么话题是最能吸引对方的,哪类媒体需要怎样的内容。在自媒体时代,向文波更是谙熟媒体运作之道。正是由于向文波的亲力亲为和驾驭媒体舆论的能力,多年来,三一集团从来就不乏媒体感兴趣的话题。

    2005年,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顺利通关,成为“中国股改第一股”,引发全国各地记者云集长沙三一总部。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形势异常严峻。向文波召集一批记者到宽敞明亮的会议室,谈笑间宣布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三一集团决定实行高管降薪,其中董事长梁稳根2009年只领取“1元年薪”,三一其他董事只领10%的年薪,经理层的高管自愿降薪,但降幅不得高于50%,展现出三一集团凝心聚力应对危机的“姿态”。作为民企的三一集团高管降薪的消息发布后,立即引发媒体跟进报道,舆论好评如潮,不少人质疑甚至指责一些国企,随后在舆论推动下,不少企业加入降薪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列。

    2010年,远在南美洲的智利发生一起矿难,救援中当地使用了三一重工生产的设备“中国制造参与世界救援”“智利政府发出感谢信,感谢中国三一对智利救援所做的贡献”等消息引发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一时激发了国人“中国当自强”的无限豪情。

    实际上,三一的不少热点新闻都抓住了读者的“民族”情结,这背后离不开向文波的影子。

    向文波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三一集团这些董事,没有一个在国外拿了绿卡,这些人是有家国情怀的,是想实业报国的”。

    向文波更多次提到国家安全意识和产业安全意识。“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政治大国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工业,而强大的军事工业是建立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之上的。”

    三一战略第一人

    向文波被外界称为“三一战略第一人”。他对宏观经济、上市公司运作、证券市场等深有研究,他经常“思考一些国家大事”,并不乏真知灼见。

    1992年,向文波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进入三一集团。彼时,三一已是当地最大的民企。向文波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研,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想法,即“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进入大行业),公司逐渐迁至湖南长沙,进军工程机械行业,逐渐退出焊接行业。

    2003年7月,在向文波的建议和策划下,三一重工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募集资金9亿多元,这为已经端正了产业方向的三一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005年6月,在向文波的领衔下,三一股改方案高票通过,成为“中国股改第一股”。

    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向文波积极呼吁国家出台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他认为,宏观经济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速度太快会摔跤,但太慢了也会摔倒,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而我国很多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工业化进程远没有完成,国家要利用国际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下跌的机遇,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

    如今,三一和中国其他工程机械领军企业一样,正在进军国际市场,而对向文波来说,这注定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