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之都”变身“宜居之城”
柳州实现工业与生态和谐发展
2014-08-25     □记者 孙志平 程群 李斌 黄浩铭 南宁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这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人们曾在这里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白莲洞古人类的月夜篝火,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倡学凿井,歌仙刘三姐的悠扬歌声,旅行家徐霞客的探幽足迹……

    这是一座近代知名的工业城市,1916年这里开办第一个电灯公司,1928年机械厂破土动工,这里和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里已是全国主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这里就是广西柳州市。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柳州曾面临转型的困惑和烦恼。近年来,围绕“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发展战略,通过加大经济转型升级力度,优化调整工业结构,柳州实现了经济突围发展,逐步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工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有人形容柳州是“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柳州作为中国西部工业城市,其工业发展转型历程或许能为一些工业城市提供参考的“转型样板”。

    吃老本还是再创业?———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工业基地”变身“汽车之城”

    “今年上半年,我国自主汽车品牌整体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但东风柳汽实现了逆势高速增长。”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覃柳明说,东风柳汽上半年实现产销汽车136228辆,同比增长22.6%,其中M PV品牌菱智月销近1.2万辆,在M PV市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柳州造车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军阀混战后,资源奇缺,汽油价格飞涨,以木炭煤气机替代汽油机作为汽车动力的试验在国内应运而生。柳州机械厂试验组“本土专家”夜以继日的奋战,技术难题奇迹般被攻克。

    木炭车,柳州人生产出广西有史以来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它的诞生推动了柳州近代工业的发展。

    汽车产业是柳州工业的缩影,上世纪以来柳州一直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柳州布局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到改革开放前,柳州初步形成了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电力、电子、森林工业组成的工业产业体系,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柳州工业长远发展的基本框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柳州成为了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全国主要的工业城市之一。1992年,柳州成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城市。

    20世纪初,因结构不合理、产品落后、成本上升及市场萎缩等因素,加上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给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柳州工业发展开始面临重重困难。

    吃老本还是再创业?面对困难,柳州再次坚定地举起“工业立柳”的大旗“二次创业,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发展战略被提出。

    “我们紧紧抓住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顺势而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助推经济升级。”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经济升级”就是要通过“二次创业”,坚持高端战略取向,瞄准先进的产业结构,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柳州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层级、质量和效益有一个质的飞跃。

    “再创业”取得了积极成效:2013年,柳州市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72%。

    如今,柳州成为中国唯一同时拥有上汽、一汽、东风、重汽等中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市,作为面向东盟市场的汽车产业桥头堡,已培育出“五菱“乘龙”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汽车知名品牌。

    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文刚说,今年上半年,柳州生产汽车108 .1万辆,预计全年产量将突破200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9%左右,柳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之城”。

    追求数量还是增加含金量?———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之城”变身“创造之城”

    钢材、微型车、牙膏……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柳州制造”的产品。文刚说,柳州此前的工业发展规模虽然很大,但部分产品含金量并不高,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只能依靠追求数量获得效益“可以说挣的都是血汗钱”。

    追求数量还是增加含金量“柳州原来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拥有非常传统的钢铁、汽车、工程机械、水泥、化工等产业。如果不进行柳州‘创造’,我们就会被淘汰。”郑俊康说,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带动企业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生命力。

    依托自主创新,越来越多的柳州制造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再制造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些废旧的机械产品正被进行修复改造。

    “柳工2008年开展再制造业务,从单纯更换零件到尺寸恢复,从零星阀类零件到变速箱、驱动桥等批量再制造,公司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再制造产品的获批企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建兵说,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有些还超过新品。

    技术改造和新上生产线后,上汽通用五菱把触角伸向中高端领域。在柳州汽车城的上汽通用五菱生产基地,一辆辆宝骏汽车正被组装出厂。工作人员称:“宝骏730上市仅17天,订单数就已突破2万台,上市两周来,以每天超过700台的订单数,即平均2分钟订出一台车的速度增长。”

    “目前,柳州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0%。”文刚介绍,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互动,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传统产业由规模扩张向效益增值的根本转变,从“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

    发展工业还是保护生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酸雨之都”变身“宜居之城”

    “想不到江水这么清澈,完全闻不到异味,晚上在江中游泳真是一种享受。”游客黄冲到广西柳州旅游的第一天,就带着全家到柳江畅游了一番。

    由于两岸如画的风景,柳江被人称为“百里柳江、百里画廊”。在柳江边的亲水平台,除了黄冲一家人,还有大批的柳州市民,有的到江中游泳划艇,有的沿着江边慢跑,有的在观赏江对岸的人工瀑布。

    “你们根本没法想象,这么漂亮的人工瀑布以前竟是印染厂的排污口。”在柳州生活了40多年的市民李柏伟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柳州,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从近50条沟渠直入柳江,尤其是市区不到9公里长的河段竟分布着30多条排污沟渠,不断排放着污水。

    上个世纪的柳州,大批工厂在市区拔地而起,依江而建,市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

    “工业的发展使大气遭到严重污染,酸雨频率居高不下,柳州过去有十雨九酸的说法。柳州也被人们称作‘酸雨之都’。”柳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覃国琴说。

    柳州环保部门的记录显示,柳州酸雨最厉害时,PH值低于4,许多山峰变成“白头山”,市民的呼吸道疾病逐年上升。覃国琴说,因为酸雨影响,停在路边的自行车、窗户的防盗网很容易生锈。最夸张的时候,雨水滴到人头上,头皮都会发麻。

    发展工业还是保护生态?在这个问题面前,柳州人作出大胆决定,既要大力发展工业,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表面看似难以做到,却在柳州逐步成为现实。

    文刚介绍,通过调整城市工业布局,将一批重污染企业迁出市区,引导企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并要求企业在搬迁改造中提升清洁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

    覃国琴介绍,2012年柳州成为全国首批、广西首个向公众发布PM 2.5实时数据的城市。监测数据显示,仅是今年7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天,优良率逾93%,达到国家新标准二级要求。

    为 改 善 柳 江 水 质 ,柳 州 投 入42.11亿元建成10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60 .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3%,市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Ⅲ类标准。

    “一张蓝图绘到底,从老百姓角度思考,是柳州城市环境得到巨大改善的保证。”郑俊康说,柳州从编制第一个城市发展规划开始,整个城市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城市规划布局一脉相承,有序发展。“实施项目时,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需求。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我们才上马实施。”

    “很多投入很大的城建、环保工程对G D P数据没有多少贡献,但却能明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感。”柳州市规划局副局长李继昭说,以“生态花园、五彩画廊”工程为例,柳州在市内主要道路和景点种植色彩植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盛开的鲜花和缤纷的彩叶。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城市”“中国十大美丽城市”……一连串的荣誉是对这座工业城市环境的肯定。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名人帆船邀请赛、国际高空跳水邀请赛,柳州正以“水上娱乐运动之都”的崭新名片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