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贷提速房贷“高折扣”依然无望
2014-08-29     □记者 杨毅沉 王晓洁 孔祥鑫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房贷利率打折“重出江湖”。随着近几个月国内楼市徘徊谷底,银行的个贷业务也受到了影响。此前坚持在北京等一线大城市限贷的部分银行,正对房贷“松绑”。但《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银行仅对房贷利率作出微调,且贷款还附带部分条件。

    利率打折“重出江湖”折扣仅为9折至95折

    自2013年开始,在信贷额度紧张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出于资金成本、收益和风险考虑,收紧了房贷业务,将信贷额度向收益更高的业务上倾斜,至2014年1季度,各大银行基本已取消个人购房利率折扣,部分银行甚至暂停了房贷业务。

    不过,在今年5月央行对商业银行提出“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贷款需求”的窗口指导后,一些银行开始做出调整,推出了房贷利率打折优惠。

    8月18日,中信银行总行与链家地产集团签约宣布,将为链家客户提供同等条件下最优惠的贷款利率,其中北京链家的首套房客户将可享受利率最低9折优惠。除利率优惠外,中信银行还为链家地产的客户提供绿色通道、专人审批,确保贷款审批速度和发放速度。

    记者了解到,北京农商行、招商银行和部分外资行均已明确“松绑”房贷利率,但折扣仅在9折至95折,此前停贷的银行也已部分恢复放贷。但“松绑”并不包括二套房,目前多数银行仍对二套房房贷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10%左右。

    监测北京楼市量价变化的北京达昕房地产经纪公司创始合伙人刘东阁对记者表示,尽管房贷利率下调幅度较小,但对市场影响较大的是,银行房贷发放时间在缩短。

    今年上半年二手房贷整体发放效率都在放慢,而近来有加快的趋势。根据链家提供的数据,2014年1至7月份,从申请贷款到放款的平均周期达到了65天,和去年同期的52天相比,效率明显慢了很多。刘东阁表示,这种情况在发生变化“上半年在北京想买首套房,等待贷款的两三个月时间,交易很有可能被银行拖黄,但现在银行放贷速度明显快了。”刘东阁说。

    并非普惠政策“惜贷”仍是主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松绑”并非普惠政策。大部分银行的房贷利率优惠都附加有一系列要求,如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

    同时,银行利率优惠差别化裁定空间较大。北京多家房地产中介公司表示,多数银行对贷款客户的一个硬性要求是“资质好、信用好”。业内人士称,一般银行所谓“资质好”,大多是对于公职人员或国企就职人员,这种差别化裁定空间一直都很大,并非最近才出现。

    此外,部分银行分支机构还要求房贷客户贷款前须先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数额不定。交通银行北京某支行客户经理李先生告诉记者,如果首套房购买者在该支行有一定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会享受利率下调5%的优惠;汇丰、花旗等外资行则对资质“非常好”的客户优惠至93折。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银行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造成银行对“松绑”房贷仍比较谨慎。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个人购房贷款增速比上季末低1.7个百分点。

    一家城商行的客户经理表示,在楼市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银行做房贷业务是承担一定风险的,如果客户中断还款,房屋贬值,银行就可能会遭受损失。当然,楼市情况向好风险度就会降低。

    “松绑”只能算“微调”房贷额度不会放量

    房贷政策松绑,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刚需购房。业内人士计算,以200万元20年期购房贷款计算,如果按基准利率计算,月还款金额为14971元/月,利息总额为159.3万元;但如果享受9折利率,则月还款将降至14208元/月,月还款节省763元,累计可节省利息支出18万元左右。

    数据显示,进入今年8月,北京楼市成交量有回暖迹象。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8月份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预报》显示,8月前20天,20个典型城市中,有14个城市出现了新建商品住宅成交环比上升,其中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55.7万平方米,环比上涨约76%,增幅最大。

    那么,这是否真的意味着房贷政策松绑真正撬动了市场?对此,中原地产市场总监张大伟表示,8月楼市成交量上升主要是由于北京市的自住型商品房集中入市、成交,客观上抬高成交量、拉低售价,因此,并不能说房贷利率优惠政策起到了提振楼市的功效。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部分银行的房贷政策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出现松动,对刚需购房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却难阻国内楼市调整的大势。

    刘东阁说,目前的信贷“松绑”迹象只能是“微调”,效果有限。其繁琐复杂的“先存后贷”程序,以及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与2009年银行大规模下调至7折房贷利率相比,微不足道。在今年7月份国内银行新增贷款增速暴跌的背景下,业内预期银行房贷额度不会放量。因此,更多的人仍持观望态度,不会从根本上撬动楼市的变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