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工人变身“科技大腕”
2014-09-03     □记者 王炳坤 沈阳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小个子、小平头,一身灰色工作服,今年44岁的李超是鞍钢集团的一线工人,近年来连续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专有技术,1项国际发明金奖,并凭借主导完成一项设备研发应用技术,在2014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首个从鞍钢数万职工中走出来的“科技大腕”。

    日前,记者走近鞍钢火红的高炉和炽热的轧钢线旁,探访这位“工人发明家”是怎样炼成的?

    一提到这个话题,李超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小的兴趣爱好使然”。5岁就观察父亲修半导体,小学时就自己制作收音机、发明自动黑板擦,当李超19岁从技校毕业进入鞍钢时,其志向就是做一名“能工巧匠”。

    “刚入厂时,别人是一个师傅,而我却有好多师傅。”李超忆起当年说,每个老工人都有自己的诀窍,我把他们都当成师傅,学习的技术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碰到不同的问题用不同技术加以解决,非常实用。很快,在一次施工任务中,李超因解决了师傅们都无能为力的困难而一炮打响。

    “很多工人一谈到理想,就是当领导、管理人,而我却愿意在基层技术岗位上一直走下去。”李超说,创新给人带来的收获和快乐,你不去做,是很难体会到的。

    1998年当盐酸洗机械点检员时,生产线经常发生损坏,三天两头发生事故,大家苦不堪言,李超萌生了改进设备的念头。

    没有助手、没有向领导报告,李超暗自对设备进行了一次“全身体检”,测取了400多个数据,最后确定了在设备本体增添侧导轮的改进方案。

    半个月后,厂里召开的专家论证会通过了李超提交的改进图纸,2个月后进行设备大修改造时,厂里指定李超担任技术总监。“厂领导对一个普通点检员如此重视,让我深受鼓舞。”他说。

    探寻李超的故事,“忠诚”二字光彩耀人。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尹利说,忠诚表现在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工作程序不打折,执行标准不讲价,把职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这也是现今中国产业工人最急需的品质。

    在鞍钢建设冷轧4号线时,李超作为谈判小组成员赴日本参与设计审查。为了建一条完美的生产线,李超和同事们做足了功课。他们把由新日铁设计的鞍钢冷轧2号线清洗机组在运行中暴露出的技术缺陷全部整理出来,总计有60多处,每一处的故障表现、问题根源、技术参数、修改方案等一一排列出来。

    谈判过程中,李超从机组的上料设备开始,挨个环节仔细查看,结合2号线清洗机组发现的问题,对设计缺陷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见。李超有理有据的意见和深厚的技术功底,让日方谈判人员刮目相看。

    参加工作25年来,李超不仅补习高中课程、上夜大,取得了冶金机械专业大学本科文凭,而且凭借在一线岗位的摸爬滚打,带领工友们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其中59项成果获厂和鞍钢以上奖励,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以上。如今,这名从普通钳工成长起来的公司特级技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工作室”。

    被誉为“工人发明家”的李超坦言自己还很“微小”。“真正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还是那些承担重大理论创新,重大原始创新的科学家。”李超说,不过跟他们比起来,咱们产业工人在平凡岗位上踏实进取、努力钻研,有助于重大创新的落到实处,也能为“中国制造”提档升级助一臂之力。“贡献虽小,但不可或缺,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