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机器革命》核心观点
2014-09-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30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准确预测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影响所及,直到现在仍历历可见。2年前,又一位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预言新经济模式将改变世界,引发了全球性的激烈讨论,在中国的学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催生了新一轮“头脑风暴”。值得骄傲的是,这两本影响巨大的书都是由本报在中文版出版之前,率先以连载和专家评论的形式推荐给国内读者的。今天我们推荐给大家的这本书———《第二次机器革命》,可能会成为对全球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本重要著作。这一判断是否可靠,还有待读者在阅读全书后作出自己的评判。本报从明日起,将在读书版以文摘形式连载《第二次机器革命》的部分内容,敬请关注。

    ●技术的发展不可能突飞猛进,这是个错误的观点!数字技术在长时期缓慢发展之后突然出现了迸发,而且这种迸发出现在多个领域,从人工智能到自动驾驶汽车,再到机器人的崛起。

    ●技术进步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增长前景。但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就会比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推动力都要强大,它们将永久地改变这个物质世界的运转方式。

    ●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特征将是,数不胜数的智慧机器和数十亿互联互通的智慧大脑结合在一起,帮助我们了解和提升这个世界———它将彻底颠覆我们之前的世界。

    ●数字化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各种职业(从律师到货车司机)带来永久性、颠覆性的改变。

    ●当摩尔定律在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以及其他计算机硬件(一个极其例外的情况是电池,它的性能并不是以指数比率而提升的,那是因为它基本上是由化学成分构成的,而不是电子化产品)发挥作用时,它并不仅仅使计算机设备变得更快、更廉价、更小、更轻,它还使得这些设备的性能提升到我们之前根本就无法想象的高度。

    ●数字化信息不仅仅是新科学的生机和命脉,它还是塑造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第二大动力———因为它在推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

    ●数字创新就是一种纯粹的组合式创新。每一步的发展都会成为未来创新的一块“积木”。进步从来都不会用尽,它会不断地积累。数字世界从来不受任何界限的制约。在摩尔定律和数字化共同推动下,具有潜在价值的电子“积木”在全世界呈现出了爆发态势,各种组合、各种可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倍增长。我们把这种创新称之为全球性的“积木式创新”。

    ●我们相信未来的创新和生产力将会以非常健康的速度持续性地增长。大量的“创新积木”将会不断地出现,它们会一直以越来越出色的方式重组在一起。

    ●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指数增长的、数字的和重组的力量使得我们人类越来越有可能创造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一次性”大事件:真正多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现以及这个星球上大多数人们可以通过共同的数字网络彼此沟通互联。

    ●不像蒸汽机和电力,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技术将持续以令人吃惊的指数级速度增长,这种能量将在完美的数字化世界里不断地被复制,组合式创新也将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然,路并不是一直平坦的,我们仍然没有摆脱商业周期的宿命。但数字化时代红利的基本规则已经成形,它超越了我们所经历过的任何一个时代。

    序 言

    与机器竞赛———如果我有一把锤子

    □托马斯·弗里德曼

    在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令人着迷的新书《第二次机器革命》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当荷兰国际象棋大师扬·海恩·多纳尔被问到与一台计算机(像IB M 的“深蓝”)对弈前如何准备时,他回答道,“我会带一把锤子。”

    幻想着要把软件和自动化领域最新技术进步击碎的人,并不仅仅只是多纳尔一个。想一想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工厂和人工智能预订员,它们不仅仅在以飞快的速度替代蓝领工人的工作,现在也在替代白领阶层的工作,甚至连大师级的人物也不放过!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发生了一些很大很大的事情。每一种工作、每一座工厂、每一所学校,都能感受到这种剧变。我自己的总结是,这个世界已经从连接转变到超级连接,结果是,一般化已经终结了,因为雇主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国外获得高于一般水平的软件、自动化设备和低劳动力成本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的布莱恩约弗森和麦卡菲对此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解释: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序幕拉开了。

    他们讨论认为,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是18世纪末期伴随着蒸汽机诞生的工业革命。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动力系统都在延展人类的肌肉力量”,麦卡菲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在那个时代,每一种后续的发明都在释放越来越强大的动力。但它们的动力都需要人类做出决定和发出指令。”因此,这个时代的创造实际上是由人类控制的,劳动力也因此显得“更有价值、更重要”。人类劳动力和机器是互补的关系。

    然而,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布莱恩约弗森认为,“我们正在开始对更多认知性的工作,以及更多的动力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在很多情况下,今天的人工智能机器能够发出比人类“更优化”的指令。因此,人类和受软件驱动的机器可能正在日益变成替代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两位作者认为,促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三个刚好达到引爆点的巨大技术进步,他们把这些技术进步描述为“指数级的增长、数字化的进步和组合式的创新”。

    在阐释“指数级的增长”时,他们复述了国王和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国王对这位发明者的印象非常深刻,决定给予他任何想要的奖赏。发明者说,为了养活全家,他只要大米就行了。他请求国王在国际象棋棋盘的第一个方格里放一粒米,之后每一个方格里所放的米粒数量都是前一格的两倍。国王同意了———直到他意识到63次加倍的数量将会生成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大数字,因为即使在开始的时候只放一粒米,一旦要填满棋盘的另一半,那么将需要百万的三次方再乘以18倍的数量。

    两位作者把棋盘的另一半和数字化计算能力每两年疯狂成倍增长的摩尔定律进行了对比。不像蒸汽机,它是实体的且每隔70年其性能才会翻一番,而计算机的“性能和运算速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东西”,布莱恩约弗森说。现在我们正处于棋盘的另一半,你可以看到行驶中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危险边缘”游戏中赢得比赛的超级机器人、灵活的工厂机器人和小巧玲珑但性能完全可以媲美二三十年前超级计算机的智能手机。

    现在,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延展,很快全球每个人都会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每一台收银机、飞机发动机、学生用的iPad、恒温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电子数据。所有这些数据意味着我们瞬间就可以发现和分析某个生产和操作模式,瞬间就可以复制全球规模的某条生产线并且瞬间就可以提升某项生产和操作技能———不论是眼部外科手术、教学分数或者如何在3万英尺(1英尺=0.3048米)高空操控一台通用公司的发动机。突然之间,两位作者讨论认为,技术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变得异常急速和剧烈。

    把所有的这些进步整合在一起,两位作者说,你就能看到我们这一代人,将能够依靠更少的人和更多的技术,前所未有地拥有更多提升(或摧毁)这个世界的能量。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刻反思我们这个社会的契约,因为劳动对一个人的身份和尊严,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建议我们要对人类劳动力减少征税,以使其与数字化劳动力相比使用成本更低;而且我们要对教育进行变革,以使更多的人能够“与机器竞赛”,而不是与它们对抗;我们还要做很多提升创业精神的事情,因为它能创造新的行业和就业机会;甚至我们还可以考虑给予每个美国人基本收入保证。

    两位作者认为,我们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因为我们不仅正处在经济衰退、就业下滑的状况中,还处在重塑工作间、办公室的技术风暴之中———而且这种风暴还在加倍增长。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

    推荐序

    超越极限

    □杜跃进

    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逼迫人们于痛定思痛之际,重新审视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思考未来社会变革的动力与方向。

    然而,一个令人颇为难堪的反省结果是,当今社会发展似乎已经抵达这样一个临界点:经济增长的福祉正为与之相伴的负面影响所抵消,人类为实现增长而付出的环境、资源、社会乃至精神等成本,正在超过从经济增长中获取的正收益。换言之,所谓“经济”的增长,开始变得“不经济”。

    否极泰来。要推进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与发展,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而不是承受经济增长的代价,就必须超越既往发展模式,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

    两位研究者的论断,乃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亦即数字化技术框架的基本成型,一个全新的基础环境和技术经济生态圈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包括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在内的产业革命,将不仅仅是单纯的科技、产业或者经济意义上的变革,也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文心理甚至政治治理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第一次机器革命”到“第二次机器革命”,既是两个前后相继的历史阶段的接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超越。

    如果说,“第二次机器革命”为人类社会走出危机的阴影昭示了光明的前景,那么,与此同时,它也对“第一次机器革命“的种种极限提出了挑战。对于处在艰难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没有什么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为迫切的了。

    挑战之一,就是要超越“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增长极限。

    人类身处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依赖的主要资源也不相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依赖土地、水、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工业文明时期,化石能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资源等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对象和来源。而随着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祸害”也越来越重。久而久之,经济发展成为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之重。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全球共同面临着资源能源、粮食与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意义愈加显现:以对信息和智能的开发,代替对大自然的攫取,寻求创新、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发展。在这崭新的文明形态下,知识和信息将成为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主要资源。知识和信息资源克服了自然物质资源的排他性和消耗性,能够为不同人群分享和使用,并且能够引导自然物质资源的永续利用。只有这样,方能够突破“第一次机器革命”的资源约束与增长极限,进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发展新天地。

    挑战之二,就是要超越在“自然物质+传统大机器”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思维与发展定式。

    存在决定意识。由蒸汽机、钢铁、石油、电气化、重化工等一路走来的人们,难免会形成对“金属力量”的崇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具体表现就是重视工程项目、偏好规模经济、以外延式扩张寻求发展、惟G D P马首是瞻等。

    然而,种种迹象显示,传统生产方式在尽享昔日风光后,已经步入“边际效益递减”的强弩之末。有学者研究推算出,2010-2013年,我国每增加1万元的G D P,就需要增加投放分别为1.67万元、2.57万元、2.65万元和3.25万元的广义货币。单位G D P增量所需增加投入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多。

    进入“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智慧力量”将更多地支配甚至取代“金属力量”。人脑智慧的开发延展,知识信息的聚合处理,新创意的融汇运用,数字技术与大规模机器生产的深度结合,正在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在一些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公司,我们看到,通过整合应用硬件、软件、数据、网络、感应器等技术,实时采集、监控生产与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实现个性化设计、柔性化制造、网络化生产与服务……

    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已变,与之相应的“意识”则亟待更新。新时代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思维和眼光,重新审视和定义诸如“要素”、“生产”、“发展”、“G D P”等传统经济学概念。超越之后是坦途。当新的力量推动新的进步时,新的发展“红利”必将由此产生。

    挑战之三,就是要超越一个个“利益中人”———现实中的你、我、他。

    假如你是一个雄心勃勃、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地方执政者,当你在大力开发矿藏以实现任内经济腾飞和留得“青山”给子孙后代的两难抉择中,你将怎样取舍?

    假如你是一个手握重金的实业投资者,一边是可望在近期获取巨额利润却可能使青山绿水黯然失色的重工业项目,一边是投资回报期较长、生态与社会效益显著的环保工程,资本的天平将倾向何方?

    假如你是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且讲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对诸如“为了减少碳足迹,请适度节制消费”之类的说教,能否听得进去并身体力行?

    假如你是一个正在选择学业乃至就业方向的年轻人,你知道什么是“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吗?

    ……

    诸如此类的拷问,无异于向我们每一个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面临“第二次机器革命”和由此开创的新纪元,你准备好了吗?如果还没准备好,推荐你读一读这本可能帮助你超越视野局限的书。它虽然是一部宏大叙事之作,但真的离我们很近。

    ■媒体评论

    “这真是一本极其可怕的书。布莱恩约弗森和麦卡菲以他们深厚的学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妙的画面———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经济、生活与工作。对于那些想了解‘如何与机器竞争’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就是非常好的开始。”

    ———迈克尔·斯宾塞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如何打造、使用并适应数字化产品和技术将决定我们在21世纪里能否获得成功。我们的新技术是一种促使社会发展的力量,还是一种阻逆社会进步的力量?《第二次机器革命》这本书将会告诉你,成功能否实现,又将如何实现。”

    ———加里·卡斯帕罗夫 第十三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埃里克和安迪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现在,通过这本书,他也引领我们跟上了他们的脚步。这是一本深入观察未来技术将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带来重大变革的书。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们想在未来有所准备,那么就阅读《第二次机器革命》吧。”

    ———佐伊·贝尔德 马克尔基金会主席

    作者简介: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Brynjolfsson)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麻省理工数字商务中心主任,《斯隆管理评论》主席,国家经济研究局助理研究员,与人合著有《连线创新:信息技术如何重塑经济》。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安德鲁·麦卡菲(A ndrew M cA fee)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数字商务中心的首席研究科学家和副主任。曾著有《企业2.0:帮助企业迎接最严峻挑战的全新协作工具》。早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